四轮空间的追梦者——访福建工程学院机电系黄键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09年11月20日
用两句话来形容黄键再合适不过了:不是在汽车上,就是在教授汽车的课上。这位福建工程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的教授,从童年时期开始,便与汽车打起交道。他见证了福建汽车工业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也用坚毅与执著,孜孜不倦探索着四轮空间的奥秘。不久前,黄键被评为福建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探索四轮奥秘是最大梦想
黄键出生在一个“汽车世家”,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参与过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汽车专业、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大,现吉林大学)汽车专业的创建,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汽车专业教育工作者。
1958年,6岁的黄键从福州来到父亲身边,当时的长春是新中国汽车的摇篮,汽车学院是新中国汽车教育的前沿,也是了解世界汽车的一个窗口。在父亲任主任的汽车实验室里,大大小小的“四轮机器”琳琅满目:有苏联的“胜利”、有捷克的“太托拉”、有12马力的微型轿车“雪铁龙”,那是周总理将西哈努克亲王送给他的礼物转送给汽车专业做研究的,还有380马力的“林肯”轿车,那是从南斯拉夫大使馆重金买来的……那么多车型、那么多故事,那么多的为什么充满了好奇少年的脑海。“我总是问个不停,”黄键风趣地说,“汽车构造这门课,我小学就开始上了,父亲给大学生们答疑时的那些名词:离合器、变速箱、后桥等等,我当时一点也不陌生。”
“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幸福,所以,你要珍惜这个机会,干一件事,就要干好一件事。”黄键说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坚守这样的人生信条。为了课堂上45分钟的效果,黄键苦练过板书、徒手画圆、普通话、精准定时等基本功。每次汽车道路试验课,他都要自己驾驶车辆,一边操作,一边为同学们讲解,对一些仪器安装注意事项等细节从不忽视。
“同学们都喜欢上黄教授的课。”一位机电系的大四学生说,黄键教授上课内容翔实、形式生动,尤其是速绘汽车的本领,堪称一绝。采访之中,黄键也“露一手”,拿起笔,刷刷几下,一部漂亮精致的汽车便跃然纸上。百度贴吧上,一位高考考生问道:“福建工程学院的汽车专业如何?”有人跟帖答道:“放心报考吧,我们系主任是黄键教授,‘牛人’!”
为梦想而努力是一种幸福
“我还记得小时候,福州有的公共汽车后面还背着一个炭炉子。那时的公交车跑得很慢,而且噪音很大。”黄键说,从烧炭的汽车到现在的自动变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福建的汽车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向兴盛。
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一批黄键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勇于开拓创新,推动着我们的事业一步步向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内汽车技术界还没人开展过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研究,一些汽车产品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试验必须委托省外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来做。“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黄键回忆说。然而,一只传感器就是数千元,信号记录设备要十几万,专用的数据处理机要二十几万,上哪借去呢?黄键想到了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他从江苏大学借来传感器、磁带机,在福州组织了试验,又在江苏大学的研究所里对数据做了一次处理,拿回的数据经二次处理后,形成了分析报告,这就是福建的第一次汽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试验。
成功使黄键和同伴们欣喜万分,他们用项目的收入购置了省内第一套传感器,之后用滚雪球的办法逐步购齐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试验研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从此,先后为福达汽车、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等企业的数十款汽车进行过平顺性、操纵稳定性试验。
目前,黄键和他的团队正与厦门金龙客车合作,开展混合动力客车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舞台上,让福建客车享誉中国,走向世界。“梦想是一种动力,为梦想而努力是一种幸福!”采访结束时,黄键谈到了家乡,“我是一个酷爱汽车的福州人,家乡虽比不了长春,但我深信:左海车坛小,殷殷亦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