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系统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贯穿结合融入,创新途径载体方式,推动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践行报国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师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实施“讲好中国故事 上好思政课程”创优攻坚集体行动,用好《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将弘扬爱国主义、加强道德养成等作为重要内容,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
2.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注重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注重与其他各门课程有机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政元素。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文艺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处、各学院)
3.充分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发挥两个省级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和传承基地作用,持续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力争推出更多更好反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作品和校本教材。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申报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对《纲要》精神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责任单位: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处)
(二)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1.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将爱国主义内容融入校史校训教育、社团活动、体育竞技、文艺创作等各类校园文化中,组织师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持续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青春告白祖国”、“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各类师生主题社会实践,组织参加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校园微拍大赛,让师生在实践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研究生处、校团委、各学院)
2.积极拓展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鼓励各学院、各单位结合实际,密切与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充分利用福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校外辅导员工作室等方式,开展教学实习、技能实训、岗位体验、就业实践等,引导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坚定报国志向、锻炼本领能力、矢志艰苦奋斗。(责任单位: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团委、各学院)
3.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设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课程模块,培养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结合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环节有机渗入劳动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开展行业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分析、践行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化劳动品质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结合“三个文明”行为规范工作,促使学生巩固日常良好生活劳动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责任单位:教务处、学工部、研究生处、校团委、各学院)
(三)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内容
1.注重运用仪式礼仪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广泛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传承和固化每月一次的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活动,让升旗仪式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认真组织入党入团仪式等,通过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和集体观念。(责任单位:各部门、各学院)
2.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纪念活动,引导师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价值内涵的文化活动,引导师生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深化国家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责任单位:学工部、武保部、校团委、各学院)
3.发挥校园人文景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认真系统梳理校史、校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深入挖掘优秀校友革命先烈马立峰、文化先驱邹韬奋和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航空报国”等的革命精神,建设马立峰雕塑等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校园人文景观,编辑、制作马立峰革命事迹材料,使爱国主义教育更贴近师生。(责任单位:办公室、宣传部、校友会、后勤处、基建处)
4.深入推进“四史”教育。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用好用活《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开展专题教育。组织师生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实地学习了解相关历史,广泛邀请领导干部、党史党建专家、先进人物等到学校上讲台,组织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刻学习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伟大成就。(责任单位: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工会、校团委、各学院)
5.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健全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成果。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的育人纽带作用,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员干部教师日常教育培训、党支部“三会一课”以及党(团)日、主题班会和各类社团活动之中。严格规范党旗、党徽、团旗、团徽等党、团组织标志的佩戴、使用和管理,引导党团员珍惜爱护党、团标志标识。(责任单位:组织部、学工部、校团委、各学院)
(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1.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充分用好网站网页、微博、微信、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制作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微电影等,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积极向“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和人民网福建频道“学校思政”专栏等网络平台选送有关文章、作品。持续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十佳新媒体工作评选,选送优秀作品参与“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全国微电影比赛等活动,积极参与“网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体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各学院)
2.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持续深化网络文明教育,规范师生上网用网行为,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加强网上正面舆论宣传教育,涵养师生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引导师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加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引导网上舆论,及时有效处置舆情事件。(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校团委、各学院)
3.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抗疫先锋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持续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敬仰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深入开展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发扬艰苦奋斗、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组织评选表彰先进教师,发挥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工会、校团委、各学院)
4.增进和凝聚政治共识。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及留学归国人士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担当,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革命老区苏区、贫困边远地区、沿海侨乡等,开展调研考察、咨询服务等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贡献力量。(责任单位:统战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科研处、各学院)
5.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严格校规校纪,严肃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向不同学段学生推荐爱国主义教育阅读书目和优秀影视作品,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读书节等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创作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价值导向正确的原创校园文化精品力作。学好用好《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等丛书,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展演”“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优秀传统(乡土)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研究生处、校团委、图书馆、各学院)
三、组织保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校院两级党委和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有机相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存在问题。全校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二)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要突出教育的群众性。各单位、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单位、部门职责,面向相应群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学校讲述亲身经历,弘扬爱国传统。坚持热在基层、热在师生,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师生学习生活,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人才培育、文明创建等工作之中,体现到群众性活动之中,引导师生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各单位、各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务实节俭开展教育、组织活动,杜绝铺张浪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四)家校联系、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工作,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各职能部门要主动联系地方对口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校将把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作为开展相关评估评价、评审评比的政治标准和重要指标,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