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事迹
发布时间 :2017-11-22 浏览次数:108

 

2016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按照校党委、校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开展2016年度校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创建工作,做到了创建认识有新高度、创建力度有新加强、创建水平有新提升,有力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现将我院创建2016年度校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的基础上,于20129月组建而成的。它是学校创建最早的院系之一,1908年曾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工程底蕴,被誉为是“机电工程师的摇篮”。

学院现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10个本科专业,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2641人。“交通运输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4年开始招生,“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2015年开始招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信息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通信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1人,其中专职教师1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人,所占比例41%,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133人,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92.4%,教授12,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8.3%,副教授55,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38.2%。学院计算机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IEET专业论证。2016年度学院先后获得校2016年度五四红旗团委、校2016年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校2016年“三个文明”创建工作网络文明先进集体、校第二届“苍霞好班级”优秀组织奖、校新媒体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校第十四届运动会(田径比赛)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积极配合学校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产学协作,项目推动”的学科建设思路,培养作为“基层骨干、行业中坚”、以“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创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我院在创建校精神文明先进集体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生的“三个文明”程度,进一步凝练和丰富大学精神,不断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健全学生组织的网络体系,支持学生网络社团建设。深度利用易班平台,提高网络思政工作实效,将易班建设与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密切结合。2016年度学院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获评校2016年度“三个文明”建设“网络文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是强化日常教育和实践育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专职辅导员9名,兼职辅导员1名,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267。开展“课堂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我院学生学风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督导组织。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排查工作制度和快速危机反应机制,优化帮困助学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组织1场校园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多场就业指导类活动,2016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9%。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16年,学院赴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科技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获评2016年度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四是加强法治观念与诚信教育。把法治观念和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组织开展法治观念和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和观念。加大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力度,配合公安机关、学校积极开展禁毒安全宣传工作。开展“校园贷”风险防范宣传工作,定期开展校园贷摸底排查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借贷典型案例。开展学生资助诚信还款、诚信考试等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诚信、感恩、励志”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任务清单,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校党委、、校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2016年度,学院党委组织开展三场“两学一做”专题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细化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等活动,组织2场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经常性深入基层调研,体察师生愿望,努力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党政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发挥了党委班子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引导、调动教工、学生党支部、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以开展“党支部立项活动”和“党员好故事、书记好党课、支部好案例”评选活动为载体,扎实抓好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2016年党支部立项共有校级立项1项,院级立项5项。

学院党委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做好慰问党员工作,解决群众工作生活实际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师风

一是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重视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增强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二是强化师德考核监督。成立学院督导组,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年度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严格查处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积极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治学氛围。

(四)注重以文化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抓好主题教育活动。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为载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团94周年暨五四运动97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入学教育和毕业典礼等活动,积极开展爱校荣校、爱院荣院等主题宣传教育,提升师生对学校、学院、专业的认同度。每年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装饰大赛、宿舍才艺大赛)、迎新年晚会、救护技能大赛、辩论赛、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是抓好各级学生组织建设。制定学生组织管理办法,配备指导教师,各级学生组织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成立了共思社,开展了理论培训6场。

(五)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一是建设整洁的校园。加强学生社区管理,大力开展创建“月文明宿舍”、“文明宿舍”等活动,注重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规范、协调和激励作用。

二是建设和谐稳定校园。以创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为载体,以维护学校、学院政治、安全稳定为目标,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等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排查解决各种问题。强化安全法制宣传、安全检查等制度,实现了无重大刑事和治安事件、无重大灾害事故的目标,保持了学院、学校的和谐稳定。

(六)加强阵地建设,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进一步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宣传平台,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宣传栏、易班、微博、微信等多种宣传形式,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定期对各类宣传阵地进行更新,引导师生参与网络文明建设中来。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各类网络媒体、文艺作品、各类协会社团、各类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加强网络管理,建立了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反馈机制,建立了舆论引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和热点。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网络文明、法制教育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

三、特色工作

(一)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6年,学院加快转型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快转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模式进一步构建。现已建成创新创业基地2个,不断构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专业技能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二是优化服务,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精神。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导师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私人定制式”服务。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学科竞赛项目团队或项目研发团队配置若干名导师,并以导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等为契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能。开展“一团队一导师,高年级带低年级”集中式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发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足校园,发挥优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从家电义务维修、善行100、大型赛事服务等多方面开展志愿者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专长,具有较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本献精神的青年志愿者,受到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学院获评校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是抓队伍,促服务。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引导志愿者长期、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以学院团委为总站,以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为主体,以全院注册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三级联动体系,组成了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青年志愿者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注册志愿者2669名,占学生总数99.63%。同时,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和水平,不断加强志愿者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志愿者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是抓活动,求实效。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和开展志愿者活动。2016年,学校志愿者总服务时长1780小时,学院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和福州市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经常深入福州各特殊学校、福建省少儿图书馆、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福州鸿儒老年乐园、福州鼓楼老年公寓、福州金太阳老年公寓、熊猫世界等单位和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抓特色,树品牌。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信息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积极组织参与“善行一百”系列活动。2016年度,获评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一百爱心团体”荣誉称号。

信息学院将以此次校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创建为契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深入持久开展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创建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手段,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更好地服务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