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抓住发展新机遇实现办学新突破
——关于全面推进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实的报告
校党委书记吴仁华
(2017年4月20日)
同志们:
近两个月,国家先后颁布了几份事关学校“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文件,主要有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颁布,不仅使学校“十三·五”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有了更清晰的国家政策引导,更使学校“十三·五”的发展措施与步骤有了更明确的具体行动指南。下面,我就根据这几份重要文件精神,对学校“十三·五”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强调。
一、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定位与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有三大目标,一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二是开展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三是更名为大学。这三者关系,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是核心目标、长期目标,后两个目标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开展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更坚实基础、提供更高平台。更名为大学将使学校发展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对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要非常清楚,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核心,是中心。这是根本任务。要切实抓好当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作。必须扎实抓好专业建设,狠抓教学常规,建立严格教学规范,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和水平。要高度重视教学规范,这不是形式,如试卷分析不认真,就体现不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没有教学的自我反思,就没有教学水平的长进,持续改进的思想就落实不下去。要紧抓专业认证,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工程教育评估提高教学水平。要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关键是要改变知识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探究式教学,大力推进把最新科技成果发展、产业进步新要求转化进课堂,大力推进教师将科研活动引入本科生教学。要深刻认识到在推进人才综合改革实验的重点在合理压缩课时,把相互之间的课程要素要进行重新梳理,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转换;要改变“老师讲得多,学生课后阅读的少”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推进到“老师上课点到为止,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引领与更实的支撑。要重视科研,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高的实践平台与更强的发展后劲。开展博士授权立项建设与更名为大学,是为了培养更高质量与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反过来支撑本科教学。这不是要把学校发展引导到研究型,既不可能也做不到,不要对此有所误解。应用型人才也是有层次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就是要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这一切源于要有好生源并把好学生培养成好人才。世界大学之间的竞争,生源竞争是其中最为关键之一。不管是开展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还是争取更名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吸引越来越多好生源,并通过把好生源培养的更好、培养出更高水平来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等。现在,很多学院都感受到本一学生越来越多以及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作用。
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个核心,实现三大目标,根据资源约束与办学要求,“十三·五”期间必须对学校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是层次结构上。适当压缩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与留学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要把在校学生总体规模控制在2.25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留出2千人的空间发展研究生规模。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上。按照更名大学的标准,三个主要门类的在校学生要达到15%,结合学校去年工科类招到68%、管理类大约招到14%、人文学类大概占11%的实际,要适当压缩一点点工科,保住管理的基本盘,使得人文类的学科略提升。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本一招生人数不下降,本一招生比例有所上升。同时对一些无法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传统学科专业要作出及时调整。三是师资结构上。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这是实现“十三·五”目标最根本、最核心的措施。现阶段学校科研项目经费不高,新课程开发不出来,都跟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偏低有关(目前学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仅为24%多点,远低于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和更名为大学的起码要求)。
二、科学理解大学发展规律与机遇
大学发展有规律。如:1.处于我们这类从新建向新型大学转型的大学,强调积淀与创新同等重要。如同申报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一样,没有以往的成果与项目,不会让人相信你的能力与实力;没有创新与发展,不会让人看到你的水平与前景。2.大学发展有的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大学原则上需要有一定的本科培养经历才能培养硕士,有一定的硕士培养经历才能培养博士。经历就是积累。还有,处于什么阶段的大学,就可以在总体上做出什么水平的贡献,包括培养学生的水平。但是,阶段跨越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过程。不能跨越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要适时前瞻地为跨越阶段进行谋划准备,特别是要结合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审核办法》中学位点申报的可预期和标准去谋划布局学科建设。3.大学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但有很大差异。专业培养以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为主,学科建设以培养研究探索能力为主。应用型学科建设,不唯论文,但必须有一定的高水平论文。不能敏锐发现问题,不会进行科学表达,就培养不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现代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少有循规蹈矩的工作岗位,没有探究强烈动机与知识储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大学可以自然发展,也可以培育发展。培育就是抓住任何一次发展机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争取,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做好,一个学位点一个学位点扩充。积淀过程应该是一种主动培育过程,而不是任其发展过程。对我们来说,机会是最稀缺的资源。有的机会获得了,就会使学科专业建设沿着科学轨道逐步前进。就像专业认证,第一次认证通过了就要接受第二次、第三次、一直下去,认证评估成为常态,专业建设也就成熟起来,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也就逐步成熟起来。学位点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如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对学校来说是难得的发展良机,如果我们把这一轮的机会丧失了,到时候后面的竞争队伍越来越大),就会贻误多年。学位点建设,早一年就会带来多一点积淀,就会倒逼教师队伍水平提高。因此,要经常进行战略分析,早做准备。
大学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发展。大学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拉动与政策经费支持。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强的需求拉动环境。这是我们学科专业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制约:
一是硕士生人数占本科生人数比例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教育厅的外部支持,更关键的是学校自身的学位点建设要能够生长起来,扩大硕士学位点的面。如果按照硕士生数占在校生数10%(2000人)来算的话,学校每年大概要完成700人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这意味着学校如果没有20个硕士学位点来支撑的话,根本不可能完成招生指标。目前学校才6个硕士学位点,这对学校来说既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也是考验学校是否具备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发展韧劲的时候。具体到行动中,围绕今年、瞄准2020年这两轮学位点申报关键节点,如果能够把硕士点再扩充10个以上,那么学校就有16个以上的硕士学位点,到时学校的层次就会得到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是经费不足,难以支撑我们发展所需。省政府出台很多有利政策支持发展,如每年提高生均拨款定额,开展高原学科与应用型学科建设,予以适当国债支持等等。关键是我们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水平总体偏低,大项目、大平台没有。因此,学科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有些想建设的实验室不能建,想引进的人才不能引。客观制约是现实的,但是,不能制约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客观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我们把每一次扩充学位点的任务完成好,把每一年教育厅支持的研究生计划完成好,把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遵守学科发展规律的最根本行动,牢牢抱持人才引进“99个找不到,100个找不到,101个可能就找到”的坚定信念,就可以做更多的纵向与横向课题,特别是做更多的社会服务,从而提高经费总量。面对机会,能做到的就立即行动去争取;一时做不到的就加紧培育,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争取做到。
三、全力增强学校持续发展能力与后劲
这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变了下达指标从过去那种“矮个子拔高个子”的审批制,让每所大学都能明确目标与差距,且明确三年一次。认真解读这个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与要求,是培养学科意识的最好“教材”。详细对照标准、仔细填表衡量,就可以清楚判断学科状态。大学的学科水平和人才水准,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限项填写,强调的不是数量,而是水平高度。学科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特色、成果、平台、资源,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衡量。既鼓励强化优势学科,也要求整体提高,尤其是基础学科与条件支撑。因此,从中要切实把握好三点,一是强化培育,二是强化标准,三是强化整体。我们要科学规划,立足当前,紧盯三年,着眼五至十年。
科学规划。坚持从学校层面对学科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坚持优势突出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做好三至十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强化广大教师学科意识,强化学科带头人或建设负责人的责任,强化学院党政班子领导学科建设责任,强化机关各部门支持和服务学科建设责任。
立足当前。已经获得学位点的,要切实可行提高科研水平与培养质量,还要有大局意识,帮助培育相关学科。符合规划且条件具备的,就一个学位点一个学位点扩充。符合规划暂不符合条件的,就认真分析,对薄弱环节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订出计划,加快去争取。
紧盯三年。对于符合规划且三年后有可能争取的学位点,一定要把要做的事从现在就起步做。学科专业建设都需要有一定的周期,一届本科生就是四年五年。我们很多稍大一点的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基本上要三年,五年才会成样。因此,要早谋划。特别人才队伍建设,这是目前学校学科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现在就要分学科弄清楚学科队伍如何组建?如何培养现有人才?什么人才需要引进?要着手缺什么引什么?其他条件,也必须一项一项列出,有步骤地开始建设。
着眼五至十年。要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就必须思考在整体上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科体系来强力支撑?大学发展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办学层次越高就越要求有一定的基础支撑及学科间的相互支持。实际上,目前学校已经出现了这一很好的苗头,如,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对数学、物理的迫切要求,对化学、生物学科日益增强的需求。作为一所大学,不能也没有必要都向综合化发展,因此,以工为主不能变,优势学科不能落下去;同时,支持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水平,加快完善支撑性基础学科的布局,高度关注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大学的发展永无止境,发展环境与条件也会不断变化,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做好学科建设是增强学校及学生发展后劲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就可以因应时代变化,不断创造出新业绩。
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
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是难以健康持续地推进学校发展的。什么是当前学校需要的良好发展生态?就是,全校教职工都有强烈的质量观念、提升观念、进取观念、大局观念。
抓住机遇发展,实质是一种打破平衡的发展。在整体水平提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差距拉大,包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待遇收入水平差距,甚至荣誉奖励水平差距。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年轻博士,逐步提高岗位职位设置标准,加大力度向教学科研一线成就突出教师倾斜支持,实行一定程度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结构性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也会造成少数干部教师的落差。
要加大力度实施综合改革,建设好以学生质量为中心的促进发展的机制。如教学管理的改革,现在引进博士遇到一些暗阻力“没课上”。分析起来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课程开发不足,要鼓励教师开发新课程,多到鳝溪校区、铜盘校区上课;二是课程改革不够,要淘汰少数落后课程,要把总学分压下来,引入新内容;三是课程管理不好,课程不能作为老师专有,鼓励开并行班,让学生选择。要出台政策,优先保证学术骨干的科研时间及研究生选择权,优先促进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所需要的教学工作量。
要努力营造一种干事创业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激励机制。坚持“成果导向”,让立足岗位干成事的干部,在干净、担当的基础上得到成长。没有不能作为的岗位,只有不会作为的干部。干部要成长,首先要把岗位职责做好,做出这个岗位上的贡献,不能好高骛远。要干成事,就必须有股劲。要有学习精神,善作为。现在的工作都饱含着知识成分,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学发展,这种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一定干不好事,干不出成绩。大学里的各个岗位,都很强调知识基础,都很强调保持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时代变化,推进工作创新、开创工作局面。这里,特别要注意学习重要“条规”,不守纪律,同样干不好事。要有奉献精神,勤作为。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从来都是难以完全用时间来准确衡量的,而且多做一分,有时也显现不出什么成绩来,但是多做了一百分,就会有所显现。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能多为集体作贡献为荣、为乐,干部的成长是不能实行“积分制”的,我们需要有大批能体现学校持续发展势头的乐于奉献的好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敢作为。现在工作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少有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都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突破陈规、勇于改革。我们既会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也会正确对待有过失误的干部。出现失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同样是可以获得发展机会。要始终对“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党管干部的机制。
我们尊重历史发展,承认过去的贡献。但是,为了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包容并大力促进新的力量产生。要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引导少部分教师转岗。我们实施好“水涨船高”的政策,要着眼于优先支持和保证整体水平提高的“四梁八柱”更有支撑能力;同时,又要着眼于整体水平的提高,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