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三次教育革命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教育的挑战
首先是概念。“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相对于18世纪第一次蒸汽机引发的工厂制度替代农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9世纪电动机应用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知识经济”等类似概念同义,之所以引起世界关注,关键在于两个亮点:一是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本质转变,具体特征以及具体方式,如信息工业、互联网产业、再生新能源工业的发展以及世界意识、管理方式和教育变革等;二是指出这种模式在发生,更重要是研究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我们通过下面表1可见,三次工业革命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
表1 三次工业革命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 | 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 | 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 |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 1、首先发生在德国 | 1、首先发生在美国 |
2、以轻工业为主导; | 2、以高科技为主,产业个性化、分散化,绿色化 | |
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 3、原子能,信息技术及互联网 | |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 4、可再生资源的广泛运用 |
第二是对工业革命发生有四点思考。一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在一个固定的国家上继续?最早爆发产业革命、取得优先发展权的英国为什么不能继续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二是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会在英国爆发?第二次为什么会在德国爆发?第三次为什么会在美国爆发?三是为什么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在西方文明的国家爆发呢?准确地说,都是在基督教文明国家、不在天主教国家?四是中国在唐宋时代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国家行列,为什么不能引发工业革命?中国鸦片征战后开始推行现代化,170多年来为什么不能走向时代前列?中国会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吗?
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四个方面。第一是科学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但这不可能自动产生。如工业革命以科学为本质特征,科学的本质是革命,永不满足现状,追求最大的效益和发展。但是科学发展是不可能自动产生的,否则每个国家科学都发展了,或者现代科技最早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就会出现工业革命,否则英国就会自动连续发生几次工业革命了;又如工业革命是以经济发展方式为标志的,但这不是以数量多少或某一时段增长快慢为衡量点,而是增长的方式。那么,是什么来推动科技不断进步,影响生产方式革命呢?
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即国家思想观念是助力或制约科学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直接起着助力抑或制约着工业革命运动的萌芽和发展的作用。这里有三个研究,一个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从而导致工业革命第二个是美国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很明确地说道,“实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转变,最艰难的部分在于观念的改变而非技术的发展。”第三个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描述落后的国家观念对民族带来的灭顶之灾,认为强盛国家之所以衰败在于用旧经验来回答新的时代挑战的结果。循着这三位大师的指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英国之所以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于英国把新教作为国家,新教伦理价值观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英国之所以不能继续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不能称霸世界,关键在于英国的新教观依然浅薄,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思维上。美国主体移民来自欧洲那些最彻底的新教教徒,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可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巨大的作用力。徐辉主席20多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就研究了英国大学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非常精辟。
可见,新教伦理是推进工业革命的关键观念。这是第三点。
西方爆发工业革命与新教改革倡导新观念有重要意义。一是新教倡导天职观,促使信徒把人生上天堂的归宿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二是新教倡导因信称义、清心寡欲、节俭勤奋、创业建功以求天堂归宿等“出世”观念,对信徒精心专业,重视工艺技术、发明创造成就事业以追求“来世”,引发许多重要发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儒家伦理重视个人成名称王,格物致知是为了做官,修身齐家是为了有朝一日治国、平天下,其观念在于“入世”治人,读书重在做官,为个人利禄荣华,轻视农商工贾,视为不登大雅之堂。按照韦伯的说法,这是中国不能引发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财富》杂志提出中国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获得诺贝尔科技奖的三大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伦理束之高阁”。
第四点是,教育是思想观念发展的基础动力,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教是英国国教,但是旧的天主教势力依然强盛,观念趋于保守,因而英国虽有《专利法》及《徒弟法》、工人讲习所等教育创新,但层次低,这种培养工匠的教育形式只能应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况且资本家对工人子女教育非常蔑视,这种观念注定了英国不可能形成更强大工业革命浪潮的关键。德国摒弃英国走纺织工业的老路,而是走发展铁路来打通无数公国和封建领地禁锢的工业化道路,并依据需要建立起普及义务教育、工业学校网、科技至上的柏林大学等系统的科技教育体系。美国建国后坚持注重效用的发展观,走一条按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人才发展道路,尤其是南北战争后推进的公立学校运动、首创工农学院、研究生院、社区学院及学制改革的五大创新,形成实施服务社会观念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体系,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人才,既使美国迅速走向世界霸主,又为美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以官本位为核心,设计了一条符合封建主义维护专制集权的教育体制,把读封建思想的书与按这种内容实施的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并加以封官利禄的取士相结合,而且为了禁锢思想而无穷尽地用考试强化对上千年前的经典研读,形成固化的思想观念。这样,科举制不仅禁锢了创新思维,而且形成的是数千年前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取士制度下培养的所谓社会最优秀人才却是最保守的老古董。这应当是中国农耕社会历经数千年始终困于封建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更遑论爆发工业革命了。
二、中国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
我们通过对不同生产特征和教育发展情况分析看以看到,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大步跨进,但是中国教育设计的基本特征依然处在农业经济阶段或者正向工业经济推进,与经济发展有本质的落差。尽管中国现在尽全力采纳模仿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借用各种指标和评估方式,但是中外这两种教育依然存在巨大的根本区别。表面上,中国许多学校的设施非常好甚至达到了豪华的地步,但是中国教育中追求的是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是时代需要的人;中国教育重视的知识记忆和学会考试,而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中国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能考到那一层次的大学,而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是否适合这种大学。因此,中国教育主要还是追求考上什么学校,获得什么学位,而不是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所以,中国教育实际目的与数千年前的基本一致,不仅在追求功名,更重要的是对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本领不被重视。
这就意味着,中国教育观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这与中国经济的努力和追求有很大的差距,也是中国教育问题频发的内在病因。
为什么中国依然会停留在以往的教育设计上呢?现在还在设想通过把国外的教育搬过来,中国就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就能变成强国。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接受的国家拨款已经很高了,也录取了全国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培养的人是否是世界顶尖级的人才了呢?这些毕业生都到哪里去了呢?
中国教育实践形态特征有三大表现:
第一,把简单模仿移植作为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凡事重视套用国外指标,号称国际标准,直到现在依然花巨资全力在搬国外大学。
第二,中国没有经历西方的现代化运动进程,不能理解从中世纪想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不能从思想上进行现代性的改造。
第三,教育观改造刻不容缓。由于观念上缺乏改造从而造成教育观固化,很难进行超越性思考,教育低位运行又致使教育发展受到影响。
三、中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教育战略决策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在确立世界教育的现代演变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教育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普及教育。即平民化的普及教育,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一直追求的理想,目前基本完成。但质量水平依然不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服务社会。即教育服务中国,按中国实际办学,为中国培养人才服务。目前在推动,但是教育主流还是以读书做官,考学为主。
第三次教育革命:智慧教育。即重视培养人的智慧,强化教育育人功能。这方面还未能成为教育主体。
现在仅完成第一阶段,如何实现第二、第三次教育革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这其中,不可能省略,更不可能跨越。
要推进中国教育革命,就必须建立中国第三次教育革命新观念,这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产业转型,关系到是否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抛出局的大事。创建新观念有重视三点:
(1)复兴≠复古:特色创新——中国教育革命之魂;
(2)一流≠照搬:服务中国——创建中国一流教育之基;
(3)分数≠教育:高尚国人——中国教育革命之光。
面向第三次教育革命,中国要从重视考试分数转向培养有创新活力、有理想志向、有渊博知识、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如何推进中国第三次教育革命,我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终身化,努力建构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1、建立绿色、智慧、可持续的教育
1)学习与社会需要同步,教育与产业互动,学习与儿童发展互动与创造互动;2)教育按规律进行,是智慧的成长过程,有人性的,非强迫的;3)最优化学习。重视网络化学习,建立虚拟新课堂,在天上学校开展最有趣、最高效的学习。
2、建立信息化、全方位、适合每个人学习需要的教育体制
1)合作教育。不可能是占有别人机会的,变淘汰式选拔为合作下的竞争,竞争达到真正的合作,自然的合作,和谐的合作;2)全方位教学法,学习中充满在游戏、生活、阅读、创造的过程中;3)全协作性学习。网络上教材内容共享,方法共享,共同学习中共同创造,没有网络就没有教学。
3、建立共生教育体系
1)全球化意识。在创建新教育中实现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同一种学习,共同的进步;2)获得人类的文化财富。分享三大工业革命成果、理念和思想,传递不同的愿景和经验;3)培养有更广阔视野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