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
婉拒20万元高薪,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套布沙发
3月20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张伟的两个“家”——秋渠乡南街村的“家”和学校食堂二楼的两小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常年无人居住,4间瓦房里除了一个破柜子和几袋杂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顶棚更是破烂不堪。在学校食堂二楼的“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购买的布沙发。“这间屋子冬冷夏热,有时下雨还会漏水,屋外简单垒起的小棚子就是张校长家的简易厨房。”学校一位后勤教师说。
客厅里,张伟的妻子韩春英身体斜倒在沙发边,悲痛地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了校长后,我们全家就搬到学校住,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张伟家庭贫寒,父亲5年前去世,留下一笔医疗费债务;他的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张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局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韩春英就来到学校厨房,帮助洗菜、切菜,每月工资800元。她还用煤球炉在家里负责给全校教师烧水送水,一年的工资是2000元。
张伟当上校长后,妻子希望能够涨点儿工资,被他拒绝。“我当校长哩,你咋能搞这个特殊?”韩春英流着眼泪回忆说。至今,韩春英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涨,而这两份工作,她已经坚持了15年。
尽管家庭经济十分紧张,但哪个同事手头紧,张伟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掏出几百元钱,他还资助了好几名贫困学生。
3月20日,从网上看到张伟去世的消息后,郑州科技学院2013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单秋香,专门请假赶回母校送别自己的老师。“张校长当时教历史课,他上课生动有趣,我们都爱听。我初三毕业考上职专后,上不起学,他还给我拿了几百元学费。”
把一所薄弱校办成了“名校”,张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不断有民办学校或企业出高薪向张伟伸出“橄榄枝”。
2012年暑假的一天,张伟来到朱全好办公室说:“有一所民办高中跟我说了3个月了,聘请我担任教务主任,年薪20万元,并安排家属在后勤岗位工作。如果考虑家庭情况我应该去,可我真不忍心离开秋渠。我该怎么办?”
“按工作、按对家乡教育做贡献,你不能走;但按你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发展,你应该去。你慎重选择吧,因为你常说,‘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朱全好说。
然而暑假开学后,张伟又出现在秋渠一中的校园里,他舍不得离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秋渠一中。
结婚19年,带妻子坐一次火车的愿望成为遗愿
3月17日,张伟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参加完学校中招备考会后,他在教师“汉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粉笔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全校师生留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却从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连续3年,学校中招平均分位居全县初中第一,综合量化考核居全县前3名。今年的中招考试在即,张校长是在鼓励全校师生,2014年中招要继续考出好成绩。”3月20日,站在“汉字工程”展板前,郸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于广锋指着那行隽秀的粉笔字悲痛地说。
朱全好告诉记者,担任校长11年,张伟时刻心系学生的学习、食宿和安全。我们在一起时,他总对我说:“我习惯在校园里,有时出去开会或学习,哪怕是一天、半天,身在外地心却总是在学校。”
“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张校长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校园。有时出差晚上回来晚,他怕影响我休息,就自己用钥匙轻轻打开大门。”看守学校大门的卫钱立老人说。
2012年,秋渠乡作为郸城县唯一的乡镇代表,接受全省教育先进县创建验收,而秋渠一中则成为教育先进县创建工作的关键。虽然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张伟却依然接受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军令状”。面对教师们的质疑和埋怨,张伟却笑着说:“这世上没有秋渠一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在那段日子,值班巡夜的教师每天深夜都会发现,校长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验收成功后,张伟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没有起床。
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对教育的痴情,使他忘记了家庭,疏忽了亲情。张伟父亲去世时,正赶上星期日,第二天他就强忍悲痛站在了讲台上。
“张校长对我影响最大。”秋渠二中校长刘中华曾经与张伟做同事12年。在张伟的影响和培养下,刘中华先后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副校长,2012年到秋渠二中担任校长。“在张伟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这种爱2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我很幸运,遇到了张伟这个好校长。”秋渠一中教师王增禄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张伟忙前忙后为他介绍对象。王增禄结婚后,张伟又想法设法把他的爱人调到秋渠一中任课,夫妻俩得以团聚。
“他就是这样,谁家的孩子没办户口,哪个小伙子还没找对象,谁最近身体不舒服,哪个班的孩子家境贫寒、个性倔强,他都一一记着。心中总是想着大家,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刘华说。
很多人都说张伟很“傻”:废寝忘食扑在学校里,家庭妻儿都顾不上,每个月拿如此微薄的工资,无车无房,家徒四壁,“不知道他图什么”。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们心里却是满满的叹服。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不是11年前张伟的临危受命,还不知道现在的秋渠一中会是什么样子。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19年了,我们也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知道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身边的亲戚赶紧搀扶起她…… (本报记者 李见新)
用生命铸就教育信仰
本报评论员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用42年的生命旅程,告诉我们平凡、坚守和担当的力量。
一所濒临关闭的农村学校,经过10余年的努力,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成为当地名校。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领路人的付出。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为了教育质量提升,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1年的心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这些朴实的往事里,我们无法找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而平凡。
平凡因为时间获得了新的高度,平凡因为坚守变成改变社会的力量。张伟用坚守的身影关怀着一所学校、一群孩子的未来。
清贫和富有,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之间,我们看到了师德的力量。张伟拒绝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把全部心思放在学校发展上,留下一个清贫的家。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一个家徒四壁的校长让我们泪流满面,清贫和富有在这一瞬间转换。他的清贫映照着一位教师的富有,这是他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担当。
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在张伟的工作日记上,他写下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用自己的方式,用清贫、律己、奋斗和奋不顾身的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当学生、家长、群众夹道送别校长张伟时,我们看到人们他对平凡一生绽放出的光辉的珍视:他是照亮孩子未来的灯塔,是秋渠乡那片土地得以富有的肩膀,是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民族脊梁。
在这个悲伤之后,我们要对得起那沉甸甸的“财富”。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6日第1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