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及其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4-04-21 浏览次数:97

 

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及其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要转型发展,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高等教育要提供支撑和服务;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及所表现出的结构性失调,更彰显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弱化。这些都明示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路径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切入点是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不论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还是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还是从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上看,都亟需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

我校作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35所发起单位之一,正逢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有利时机,我校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历史传统,有面向基层、帖近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基础、有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适应学生素质和层次提升、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的新情况的内在需要、有争取进入国家层面的100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示范学校的光明前景。 所以,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体现了学校捕捉机遇的意识和本领,也体现了学校发展目标与发展机遇的高度统一,是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技术大学内涵

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完善的产物。

1.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

   以地方经济、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理论转换为技术、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设置适应地方经济、行业产业的学科专业

   主动适应社会,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

3.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应用技术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4.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环境建设

合理配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构建科学、完备、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训教学环节。构建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保障。加强应用技术大学的校园基本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重点,构建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社会有关部门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培养服务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的对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欧洲等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6.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化原则,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创新团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科技产出导向和激励,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技术大学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必须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要以区域建设、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管理一线技术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大力度推进与区域发展的紧密结合、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2.必须强化应用型学科建设。要以发展应用技术类学科为龙头,充分考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需要,认真审视现有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大力改造传统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产业链紧密对接,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3.必须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要大力引进或柔性聘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具备行业(企业)背景与学术经历的两栖人才,加快构建一支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向应用型师资倾斜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机制。

  4 必须探索应用型办学模式。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训教学环节,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要求结合更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更紧、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训练结合更紧。加强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引入先进实训技术装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5.必须提高应用型研究水平。要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价值基准,紧紧围绕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推进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合作与协同创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企业重大需求和重大项目为牵引,依托优势学科,与企业共建协同中心,共同开发技术产品和解决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