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福建日报》2012.12.29:福建工程学院:注重内涵建设 实现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2-29 浏览次数:110

福建工程学院:注重内涵建设 实现科学发展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12年12月29日

         福建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是我国最早举办工业教育的学校之一,1949年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
 
        办学115年以来,已培养13万多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许多人已成为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行业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被称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校友群体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代表,有革命先驱、科学泰斗、政界精英、全国劳模、行业翘楚,为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立足特色,追求卓越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福建工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紧密围绕“以工为主、教学型、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大力打造“三大品牌”,即凸显以工为主的“工程牌”,构建产学合作服务体系的“海西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层牌”。结合海西发展需要不断设立新学科新专业,本科专业由2002年8个增加到现在的39个,涵盖7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学科门类,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构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类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文化产业专业群等5大专业群。
 
        福建工程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推进CDIO人才培养改革探索,重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学科培育,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教育厅教育改革试点项目8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2个。2010年6月,被教育部批准(我省仅福州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两所,全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10所)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
 
        为切实做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组,加大教学改革经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在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12个专业开始启动首批改革试点,面向工业界培养造就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学合作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等,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教育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坚持“立足海西、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注重提升办学层次,提出三步走战略,即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教育。目前学校正以“硕士立项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快硕士立项建设的步伐。作为全省唯一、全国最年轻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项目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精心制定《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建设规划》,通过加强学科梯队、学科平台、学科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教学质量体系制度建设、自查自评调研工作等积极推进硕士学位立项项目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与台港澳地区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师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等相关大学开展合作交流。自2009年以来,福建工程学院不断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先后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台湾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选派学生赴台湾学习、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海西能力
 
         福建工程学院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建设的契机,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脉”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应用,以建设海西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基地为抓手,不断探索与完善“贴近行业、服务海西”的体系与机制,初步构建了“三体系、两机制”的产学合作服务体系,实现了科技与经济“亲密对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以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为抓手,推动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制定出台福建工程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计划》、《关于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实施计划》,以及科研计划项目管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制定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服务企业的保障激励政策、建立校企人才互聘制度、培育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积极措施来调动教职工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走向企业、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科研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过去五年,学校跟踪海西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突破了无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成功组建了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现有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成以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工程中心为辐射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通过构建校企联盟模式推进科技创新。福建工程学院找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面向企业、着眼产业,根据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开展研发活动,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让科研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需求,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其一,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建立全面的、深入的、灵活的和高效的战略联盟关系,形成与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以主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聚集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学校与福汽集团、福耀玻璃等253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牵头组建了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共同组织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其中由福建工程学院牵头成立的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已有700多台车辆运行在天津、杭州等地,平均节油率达25%。其二,开放科技创新平台,与企业共享科技人才和设备资源。逐步做好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的对外开放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作用,促进平台资源、信息和成果的有效共享,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平台资源的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学校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建设,为企业技术研发、难题攻关和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和实验保障。其三,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树立协同创新的理念,根据各自所具资源优势,针对企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学校平台、学科、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四是以项目带动,提升科研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主动寻找与海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契合点,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车联网、材料加工、建筑业等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形成了比较优势,为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3月下旬,省委书记孙春兰率代表团赴港澳开展大型经贸活动。在孙春兰书记等闽港领导的见证下,蒋新华校长与香港汽车零部件中心签署了“闽港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协议”,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闽方向港方输出技术的项目之一。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本学科的专家团队参与了我省重点项目——福建乾达与中铁装备“盾构装备技术及产业化”,该项目在今年“6·18”上正式签约,助力海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坚持文化育人,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福建工程学院充分认识到“育人为本,文化为魂”,致力于打造彰显特色亮点的校园文化品牌。
 
        其一,开展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以创新的方式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纂《福建文献汇编》,耗时三年,于今年6月15日举行首发式。全书共160巨册,不仅弥补了福建历史上一直没有地方总集的遗憾,也代表当代福建地方学术性文化建设的最高成就,为福建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文献基础,意义重大。《福建文献汇编》的横空出世,不仅有利于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闽台合作交流的文化名片。
 
        其二,加强林纾文化研究,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学校积极发挥林纾文化研究所和博士联谊会的作用,深入开展林纾的教育生涯、文学作品、翻译作品、书画艺术作品研究,取得了一批开拓性成果,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
 
        其三,推进校级社团活动精品化。学校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为抓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形成“林纾文化节”等校级精品文化活动17项。
 
        其四,打造一系一品文化品牌,围绕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构建,根据各系学科基础、专业设置、培养特色、文化氛围等系统构建和培育一系一品文化品牌。
 
    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倍受社会青睐
 
        福建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初步构建了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学合作教育为途径的,以“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大平台、四个结合”为具体内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基本途径,以“3+1”、“2+1+1”为基本内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首批新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中,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中心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长期努力和探索,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学科竞赛捷报频传、成绩突出,连续多年位居全省新建院校前列。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呈现出“进口旺、出口畅”的态势,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第一志愿报考率连续8年超过120%。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市场走俏的“香饽饽”,愿下基层、动手能力强、能吃苦,已成为毕业生的就业法宝。2009年、2010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7.39%、97.59%,继续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2010年学校荣获2007-2009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百年传承,源远流长!福建工程学院这所百年学府将继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服务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