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福建日报》2011.7.20:面对历史机缘的再次“叩门”
发布时间 :2011-09-15 浏览次数:90

面对历史机缘的再次“叩门”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110720日       作者:何光锐 

         近日,一部160册、6500万字,被专家学者一致誉为“福建版四库全书”的皇皇巨著,在福建工程学院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这部由福建工程学院主编、中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福建文献汇编》收集了福建历代经典330多种,包含经、史、子、集各部。 她的诞生,足以代表当代福建地方学术性文化建设的最高成就,填补了福建历史上一直没有地方总集的空白。

        如此重要的福建文化“地标性”工程,在合作双方默默耕耘3年之后“横空出世”,无疑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新闻。 然而,更具新闻效应的是,这一文化工程居然由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福建工程学院来酝酿和完成。
 
 工科院校的文化渊源
 

        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末代帝师陈宝琛和著名翻译家林纾于1896年创办的苍霞精舍,民国时代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培养了13万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被称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 机电工程师的摇篮”。而林纾、陈宝琛、以及严复等一批福建文化名人,又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的早期忠实作者。尤其是林纾,可以称得上是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作者,其一生著作的90%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多达140余种,风行海内,不仅成就了林纾的地位,也促进了商务印书馆文化品牌的树立,并为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年前,为满足林纾之孙林大文先生详细了解祖父翻译著作原始资料的愿望,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主任朱晓慧教授专程到商务印书馆寻求资源。 在这种渊源关系下,商务印书馆与福建工程学院合作开展林纾文化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 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林纾文化研究所,在林纾书画艺术、著作与文化思想等方面提出研究计划与具体项目,商务印书馆则积极予以配合。
 
“联合舰队”集成典范

         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福建工程学院得知商务印书馆近年最大的项目是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并和有关单位合作专题文献。 面对历史机缘的再次“叩门”,工程学院领导层表现出前瞻性的眼光和把握机遇的魄力。学院首先斥资购买了一整套《四库全书》,作为图书馆镇馆之宝,随后双方开始酝酿以《四库全书》为基础,编纂《福建文献汇编》的宏大构想。福建工程学院拨付经费,设立项目,以文化传播系为主承担,并通过项目发展外引内联,培养本校专业人才。2009年2月,院长蒋新华赴京与商务印书馆洽谈,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当年7月,多位校领导在北京再次与商务印书馆商谈并正式确定合作。由于这一项目意义重大,福建本省社科界、高校的专家、学者都踊跃参与进来,最终形成70人的强大阵容,堪称福建学术文化出版界的“联合舰队”。

        建团队、搭平台、斥巨资、以内引外联的创新方式推进《福建文献汇编》的编辑出版,充分反映了福建工程学院的远见与气魄,以及对文化传承与资源整合的重视。他们的努力,一方面为全省的学术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成果,为当代区域文献集成提供了一个典范之作,另一方面,也必然促进学校人文底蕴的积淀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建构“闽学”研究基地

        基于现实条件,《福建文献汇编》工程计划分两步走,此次出版的为第一辑,首先辑录文津阁《四库全书》之中有关福建文献及研究福建文化的全部著作,共计330多种,占《四库全书》所收典籍的十分之一,与所收齐鲁、江浙、中原文献不相上下,由此也可见福建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在第一辑推出后,还将根据条件广搜四库所遗及四库之后所出者, 举凡福建文献之善本、稿本、方志、金石、图录,包括小说、戏曲、档案、传奇等民间文献与佛道等宗教文献,推出《福建文献汇编》续编。 最后出版《福建文献汇编》总目及提要,以弥补全书按辑出版的不便,方便读者使用,同时也进行初步整理研究,为读者导航。

        在《福建文献汇编》首发式举行的同时,“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也在福建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这一志存高远的研究中心,将着力于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保护与整理,建构有特色的“闽学”研究基地,并将其打造成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