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建筑业发展迅速——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
发布时间 :2009-11-19 浏览次数:29
建筑业发展迅速——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

  2009-11-19    www.fujian.gov.cn

[省统计局]    2009-09-14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建国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我国一直将建筑业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合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要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做为振兴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占福建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建筑业的发展为全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建筑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推进福建新农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后,建筑业由分散到集中,以各种形式逐步组织起来,并迅速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业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调整了建筑业政策,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并全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了新资质等级、专业管理,建筑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回顾福建建筑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建和初具规模阶段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在经济恢复时期的总路线,在恢复经济的同时迅速开展了基本建设工作,进而推动了建筑业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起,全省各地先后组建成立了省、地(市)地方国营建筑公司,组织建筑工人总队,并对营造商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形成解放初期福建建筑业的基本队伍。“一五”期间,福建成立了省建筑工程局,对全省建筑企业实行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计划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按国家计划稳步发展,设计施工管理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各项建设工程都能做到质量较好、工期较短,投资省、效益好。到1957年全省形成了包括从事房屋建筑、设备安装、水利水电、交通邮电、市政工程建筑的施工队伍,各市、县组成集体所有制的建筑生产合作社,建筑业成为一个专门行业。地方国营建筑安装企业职工由1952年的0.7万人增加到1.88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0.15亿元增加到0.60亿元。

  (二)巩固和发展壮大阶段

  1958年时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处于“大跃进”的高潮时期,面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的新形势,福建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1962年全省地方国营建筑企业职工队伍发展到4.89万人,比1957年增加了1.6倍。国营建筑业企业主要施工机械明显增加,机械化施工水平大大提高。之后,由于国民经济出现暂时的困难,对基本建设投资进行了调整,大批工程下马,建筑业出现萎缩,职工人数锐减。省属建筑企业职工从4万人压缩到1.4万人,县属建筑企业全部转为集体所有制,许多职工返乡务农。

  1963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省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1965年国民经济的好转,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回升,建筑业又得到发展,1961——1965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1.60亿元,建成不同规模的大小项目3200多个,竣工房屋面积498.70万平方米,已投产使用的工程经过填平补齐后能够正常发挥效益。正当全省建筑业恢复生机、刚刚转入稳步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打乱了,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当成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加以批判,并错误地把建筑业列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取消了建筑业的法定利润。企业管理混乱,工期长、质量差、浪费大成为建筑业的通病。工程造价超支,企业连年亏损,劳动生产率下降,建筑业处于低潮时期。

  1958—1978年,福建建筑业基本实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从事建筑生产活动。这种封闭式的生产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和大发展阶段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经历两年的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10月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批准福州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并逐步将福州市的马尾、厦门市的海沧和杏林、莆田市的湄洲湾等沿海33个县区辟为开放区。全省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加快,建筑业改革开始起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组建了一大批企业性质的建筑公司;取消了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经常费拨款制度,恢复按工程预算的2.5%计取法定利润;推广对建设单位实行“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包干”,打破“大锅饭”。1984年与1976年比较,全省建筑队伍、技术装备、施工生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国有地方企业职工人数9.3万人,增长1.2倍;全部机械总功率38.1万千瓦,增长3.2倍;建筑业总产值12.99亿元,增长4.8倍;企业个数296个,增加了1.5倍。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建筑业作为福建省“五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1992年,福建县乡集体建筑业率先实行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企业改革,2001年以建设部新颁布资质管理标准为契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促进了福建建筑业以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革,一些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集体资产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十五”时期,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建设持续扩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建筑业结合企业新资质等级就位工作,坚持改革与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以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质量品牌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的若干意见》,从政策措施上保证建筑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完善建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完善建筑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壮大,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2008年,全省拥有一支150万人的建筑业大军,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9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0%以上,成为福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六十年的发展,福建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机制更加完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二、主要成就

  (一)建筑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各种经济类型建筑业企业共同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的扩大,装饰装修业的兴起,福建建筑业企业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筑施工单位也由建国初期为数不多的营造厂发展到目前拥有相当规模的建筑施工队伍,形成了以智力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的技术密集型的独立承包施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外向型的产业大军。

  1992年,福建率先在县乡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2002年结合新资质就位的契期,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合并、兼并、重组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进行改制,3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先后完成改制任务,国有、集体与非公企业数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78:22调整到2008年的8:92,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实力不断提高。2008年普查数据表明,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统计口径)达2398个,从业人员153.9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101个,从业人员18.15万人。2008年福建建筑业总产值1921.26亿元,施工面积达20028.29万平方米。

  (二)建筑施工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建筑业在稳步发展传统行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隧道工程、管线工程装饰工程等行业都有了高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兴起、旅游业的兴旺,使人们对建筑物的内部装饰要求不断提高,原来作为土木建筑辅助工作的装修装饰业现已在建筑行业内成为独立部分迅猛崛起,建筑装饰装修业从无到由,从小到大,2008年,取得装饰装修资质的建筑业企业573个,企业完成装饰装修产值95.47亿元。逐步形成了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建筑业产业大军。建筑设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一批集勘察设计、设备安装、设备制造、装饰装修、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总承包建筑集团公司。施工技术不断向高、精、尖、深发展。

  目前,全省已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比较合理,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企业体系,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专业门类不断增加,资质等级不断提高。全省现有资质建筑业企业2868个,其中总承包企业1129家,占39.4%,专业承包企业1279家,占44.6%,劳务分包企业406家,占14.2%,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54家,占1.9%。全省有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215家,二级企业1022家,二级及以上企业占50.4%。建筑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0家。

  (三)建筑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1978——2008年,全省建筑业完成的总产值累计达9516.30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30.4%,仅2008年一年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就比1950—1977年27年间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35.40亿元多出53倍。2008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1.26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80倍。2008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32.77亿元,是1981年的337倍,与1995年和2000年比分别增长14.2倍和6.7倍。改革开放三十年,福建建筑业共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945.12万平方米,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3.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4.5平方米。1981-2008年累计实现利税542.62亿元,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六十年来,福建建筑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技术基础,建成成千上万个各类工业、交通运输、农村水利、文教卫生、科技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批批对国民经济起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一幢幢标志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以及纵横交织的公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通信网络工程等相继建成,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建筑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中,福州、厦门国际机场的建成交付使用,打开了福建通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空中通道;福厦、罗长、福银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福建的交通压力;泉港炼化、华能电厂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壮大了福建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满足了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省图书馆、省体育中心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丰富了全省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闽江、汀州河等治理工程的改扩建,提高了福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城等高等学校工程建设,使福建高等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升了福建科学综合技术的实力;经济适用房的交付使用,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建筑业资产总量增加,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十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的增加,福建建筑业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高、大、难、尖工程的需要,将提高机械装备水平作为增强建筑业竞争能力的战略问题来抓,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设备武装,不断加大对技术装备的投入。随着福建建筑业经济结构的日趋合理和行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企业固定资产增加,资本金快速增长,福建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机械化施工程度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福建建筑业在队伍建设方面,努力做到队伍发展、人才培养、技术装备“三同步”。到2008年底,全省建筑企业共拥有资产1274.49亿元,比1995年增加1035.63亿元,增长4.34倍,其中固定资产净值206.01亿元,与1995年的38.57亿元相比,增长了4.34倍。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02.83亿元,其中实收资本为369.70亿元;全省建筑业企业所拥有的机械设备24.75万台,分别比1978年和1995年增加24.30万台和16.16万台;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净值达89.33亿元,分别比1978年和1995年增加88.70亿元和71.66亿元,企业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为451.88万千瓦,比1978年和1995年分别增加432.06万千瓦和331.17万千瓦。全省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水平,从而实现了垂直运输塔吊化,水平运输机械化,为建筑业优质、高效进行施工生产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建筑业引进新技术,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了有效的更新改造,液压挖掘机、混凝土输送泵、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汽车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与应用,使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得到了加强,不少先进的施工机械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使工程质量、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由于建筑业技术装备不断加强,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建筑工人的施工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工程的机械化水平,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当前,在一些劳动强度大的施工工程中,如土石方、桩基、起重吊装、垂直运输等工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施工。2008年全省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20万元/人,比1978年提高10.89万元/人。

  (五)施工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六十年来,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企业实力,相继承接和建成了一大批形体高大、造型复杂、技术先进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城市基础设施、商贸及高层写字楼和文化、科技、体育等建设项目。许多工程采取深基础施工、泵送混泥土、滑膜现浇、支膜、大跨度施工、金属网架结构和玻璃幕墙外装饰,这些工程标志着福建省勘察设计和施工、安装工艺技术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现代化水平及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建筑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2.8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63倍;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率达7635元/人,比1978年增长3.9倍。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先后引进众多的国外先进施工设备,机械化施工逐步代替传统的手工作业,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施工条件,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08年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1.20万元/人,比1978年增长35.8倍,平均年增长31.5%。

  (六)科技进步成果显著

  六十年来,福建建设科技工作围绕行业工作地特点和重点,以企业为核心,各种科研单位、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成为一个邮寄整体,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作用,建立创新机制,形成了一套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机制,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福建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福建建设系统共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89项,其中114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有18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进步奖;累计推广应用“四新”技术937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85%。尤其是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新的突破,39项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通过鉴定,发布建筑节能推广转化指南项目397项、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目录167项。

  (七)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随着建筑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福建建筑业企业继续加强经营管理,大力开展成本核算和控制,大幅度降低管理费用,建筑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2008年,全省建筑业实现利润52.40亿元,比1981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173倍和27倍,人均利润为3405元,比1995年增加2862元,增长5.3倍,产值利润率也从1995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2.7%,提高了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4.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6倍,产值利税率和人均利税分别为6.5%和8068元/人,比199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5892元。建筑业企业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大力着手抓企业管理,优化人员组合,开展技术革新,提高技术含量,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省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和1995年分别提高10.89万元/人和6.34万元/人。亏损企业286个,比2000年减少207个,亏损企业的比重为13.6%,下降7.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