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社会消费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消费市场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市场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品种明显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实现了商品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方便的重大变化。 一、消费市场发展的沿革 福建省消费市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对资本主义的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7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商品匮乏的萧条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福建工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全省所需的重要生产资料和一些生活必需品,都要依赖省外调进或国外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沿海海运受阻,内陆交通不便,市场商品奇缺,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投机倒把,哄抬物价。为确保前线战备需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福建省国营商业和物资管理部门努力扩大商品货源,增加物资供应,帮助恢复生产,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平抑物价,稳定市场。1950-1952年,全省商品购销有较大幅度地上升,但私营商业仍然占主导地位。1950年全省私营商业批发和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82%和96%。物资管理采用苏联模式,对主要物资实行大行政区统一平衡,差额由中央调拨,主要物资的分配由省财委负责,其他物资由产需双方直接购销或由商业部门经营供应。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党和政府开始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剥削。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较好地利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在革命胜利后的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了其消极作用,并通过改造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城乡国营商业网点比1953年增长14.5倍,从业人员增长14.9倍,全省城乡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为辅的市场格局。这一时期,福建省的物资供应分配执行“统一计划、全面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对中央统一分配的物资实行统筹统支,按隶属关系进行申请和分配,由工业主管部门按照分配计划,直接供应到企业,计划与市场得到有效结合,城乡市场初步繁荣,物价趋稳,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我省商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和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从总体趋势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仍然是快速、稳步地发展。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有10.70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0.56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5.1%。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经济占居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料显示:在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通过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的商品零售额占91%,真正形成了公有商业的“一统天下”。在这一历史时期,生产资料被认为是“非商品”,只能通过计划来调拨,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生产资料市场处于“空白”状态。 (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给我国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从1978年开始的商业改革,是针对原有流通体制的种种弊端,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扩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整和改革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购销体制;调整社会商业结构,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鼓励支持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商业发展,将一些适合集体、个体经营的国营小型商业、饮食和服务企业转为集体或个体所有;通过试行经营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和“改、转、租、卖”等方式,加快国营商业企业改革步伐。由此直接带来的效应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繁荣活跃。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1985年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结束了30多年对主要农产品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价格偏低的局面,恢复了农产品的商品属性,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国内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消费市场体系初建框架;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填补了生产资料市场的“空白”;非国有经济商业异军突起,打破了公有商业的“一统天下”;外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历史时期市场发展的特点是:①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化。改革重点是转机建制,搞活经营,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5%左右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到5%。③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到目前为止,非国有经济在市场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左右。 二、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省消费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市场的建设更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不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也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繁荣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崭新的市场。 (一)市场供应充裕,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在“左”的思想影响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我国工农业生产时起时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呈现出典型的“短缺经济”特征,表现为市场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的强烈反差,供求矛盾主要依赖计划平衡,商品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居民生活极为不便。改革开放以后,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社会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市场供求总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供求格局变化的第一阶段),市场商品供应增加,逐步取消票证,结束了商品供应的匮乏状态。改革初期实施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的政策,使我国的农产品、轻工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改善,鲜鱼、蔬菜、烟酒、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及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供应票证首先取消。1983年,我国取消了30年之久的布匹定量供应,布票进入“历史博物馆”。紧接着食油、粮食的定量供应也于1985年和1992年先后取消,粮、棉、油定量供应的终止,意味着中国居民的基本生活品供应已告别了短缺时代。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被长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全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商品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社会供给能力增强,消费品品种琳琅满目,吃、穿、用商品应有尽有,品种品牌不断更新换代,质量档次显著提高,供不应求的商品迅速减少,大部分商品生产能力出现过剩,绝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开始出现第二阶段的变化,即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据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在613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平衡的有408种,占66.6%,供大于求的有195种,占31.8%,而供不应求的仅占1.6%;到1998年上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买方市场的形式在继续巩固和深化,许多商品和生产资料的资源供给增长都超过同期的需求增长。 (二)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71元增加到2008年的17961元,增长47.4倍,年均增长13.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2008年的6196元,增长43.9倍,年均增长13.5%。由于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丰富的商品使人们的即期购买欲望增强,市场始终保持旺盛的需求,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01元,比1978年的285元增长42.9倍,年均增长13.4%。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62元,比1978年112元增长40.6倍,年均增长13.2%。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04亿元,是1950年3.85亿元的994倍,年均增长12.6%。从行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由1950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275.95亿元,年均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0.18亿元增加到487.24亿元,年均增长14.6%。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的有力带动下,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2008年全省城市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81.13亿元,比1950年增长1869倍,年均增长13.9%,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快1.3个百分点,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35.8%提高到67.4%。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出台,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流通状况,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08年全省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246.91亿元,比1950年增长504倍,年均增速为11.3%,城乡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的转变。从总体上看,60年来,居民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汽车、住房、通讯、教育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加速跑”阶段,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的消费正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2007年全省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08年突破4000美元,标志着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成长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向享受型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在全省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与上述消费领域相关的热点商品持续旺销的发展格局,成为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增长点。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3.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3%,金银珠宝类增长25.1%,化妆品类增长37.4%,五金电料类增长57.7%,家具类增长27.7%,汽车和石油及油品消费分别增长23.6%和29.0%,仅这两类商品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就超半数,达52.1%,拉动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个百分点。 (四)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竞争作用、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及接受国家宏观调控指导的作用日益加强,国有、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自1992年开始,国家打破了外资不准进入商业零售额领域的限制,福州、厦门两市率先引进世界著名商业企业,合资或独资经营零售商业和饮食业,使流通市场主体构成出现了新的历史性变化。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7家,共实现零售额24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8家,增加6家,实现零售额14.66亿元,增长1.4倍;内资企业2739家,实现零售额881.06亿元,增长6.2%,占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的77.0%。私有、外资、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贸易企业不断参与市场竞争,并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方式先进等优势,挤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各种流通渠道互相竞争的新型流通格局形成,市场流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消费品零售额构成发生明显变化,2008年全省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87.3%降为85.6%,住宿餐饮业则由4.7%上升为12.7%,其他行业由8.0%下降为1.7%。新型的流通格局的形成,既使以市场为基础的流通体制得到确立,又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省贸易网点迅速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消费市场网点稀少,行业不全,店铺门面狭窄,设备简陋,规模极小。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多条渠道参与流通,多种价格参与竞争,带来了商业网点建设迅速发展,流通渠道多样化,销售方式立体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全省进一步探索引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一批大型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平价商场、专卖店、便利店、快餐店、超级市场应时而生,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电视直销、入户推销、赊销、拍卖、典当、邮购、网上交易、期货交易、分期付款、特许经营、多角化经营等具有现代气息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新型业态种类基本齐全,竞相发展。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看,百货商店发展稳中求新,市场定位准确,发展稳健,引导和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拉动了全省消费品市场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百货商店104家,实现零售额82.21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1%;超级市场以其新颖的业态、丰富的商品和“一站式购齐”的理念,加上优惠的价格,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发展势头迅猛。到2008年末,全省共有超级市场248个,实现零售额165.87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比重大大超过百货商店;专业专卖店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业态,近年来电脑、数码、手机、家居建材等多种行业的专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并以其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全省零售市场的份额,到2008年末,全省共有专业店、专卖店724个,实现零售额532.0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除了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业态以外,便利店、厂家直销中心、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亭等多种形式,仓储商店、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已全部现身商品流通市场,与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并驾齐驱,争相斗艳。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消费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60年来,我国消费市场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一是调节供需,保障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60年来,我国居民购买力每年均以较高速度增长,居民消费占国内最终消费的比重约为80%左右。面对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通过购销活动源源不断地将各种商品输送到不同消费者手中。二是支持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又需要将产品不断地输送出去,市场正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据测算,在我国轻工业生产中有70%的原料来自于农副产品,而这些农副产品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市场采购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农机具等绝大部分也是通过市场供应的。流通体制改革以后,通过市场流通供应的生产原料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市场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料的同时销售其产品,并为生产者提供需求变化信息,促进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三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省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创造增加值由1952年1亿元增加到1073.18亿元,年均增长13.3%,占同期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9%提高到9.9%。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流通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以及各种居民生活服务行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市场将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发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消费放在投资和出口的前面,将它放在第一位,再次强调了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要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增加,预计未来的居民消费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再加上社会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加以完善,消费热点升级换代还会进一步强化,稳定发展将继续成为消费市场运行的主旋律,城乡市场差距可望进一步缩小,农村市场将被进一步开拓,预期消费品市场将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