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发布时间 :2009-11-19 浏览次数:2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2009-11-19    www.fujian.gov.cn

[省统计局]    2009-09-08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福建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迅速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福建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195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7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5.9∶19.0∶15.1,为典型的农业社会。经过近60年发展,2008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10823.11亿元,与1952年比增长了164.6倍,三次产业结构也调整为10.7∶50.0∶39.3。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和“左”的思想等影响,福建经济发展也曾大起大落,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工农业生产大幅波动,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调。1960年,福建第二产业跃居首位,三次产业比例为30.9∶40.6∶28.5;1962年,第二产业又大幅度回落,三次产业序列变为一产、三产和二产。

  改革开放后30年,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与1978年的三次产业比例36.0∶42.5∶21.5比较,2008年,福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5个和17.8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长期以来,福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结构,偏重于抓种植业,忽视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忽视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195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比重为76.2%、5.9%、12.8%、5.1%,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农业仍占77.7%,林业、牧业、渔业产值仅占6.4%、10.5%和5.4%,。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非农产业和农业服务业,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福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结构为40.4∶7.9∶22.6∶29.1,与1978年比,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37.3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提高1.5个百分点,牧业提高12.1个百分点,渔业提高23.7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扩大,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8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8年54.5∶45.5,粮食作物产值与非粮作物产值比重由1978年75.3∶24.7调整为20.3∶79.7,茶桑果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提高到25.0%。

  2.林业生产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中心,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15.4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200万亩的植树造林任务。2008年,福建人工荒山造林中,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所占比重分别为79.9%、3.1%、16.4%,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的比重不断提高,薪炭林比重不断下降。

  3.畜产品生产从以养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品种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共出栏猪牛羊1981.99万头,其中草食动物牛羊出栏头数占7.2%,比1978年提高2.6个百分点。牛奶、禽蛋占肉蛋奶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3.9%、9.0%提高到2008年的6.8%、15.2%。

  4.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高优化。200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54.2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81.1倍,比1978年增长了9.2倍,对虾、青蟹、大黄鱼、鳗鱼、吊养牡蛎等高优品种形成规模化养殖,产量、产值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产量由1978年的76.7∶20.5∶0.3∶2.5调整为36.7%∶51.2∶1.4∶10.7。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福建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才真正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工业实力不断增强。1950年、1952年、1978年、2003年,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14亿元、2.17亿元、23.85亿元、2061.31亿元、4755.45亿元,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1.9%、17.0%、35.9%、41.4%、43.9%。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1.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从1952年到2008年,福建重工业平均增速18.2%,轻工业平均增速14.8%,重工业比轻工业增速高3.4百分点。1950年,福建工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状态,工业门类残缺不全,重工业极其落后。全省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其中重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仅占4.1%,轻工业占95.9%。“一五”时期开始,福建把发展重工业置于优先地位,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福建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83.0∶17.0。随后福建工业在“大跃进”中加快发展,曾受到“左”的思想等影响导致大起大落、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而调整巩固,也经历了“十年动乱”及战略徘徊,到了1978年,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58.9:41.1,趋于协调。2003年,福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53.74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2653.39亿元,比重达53.6%,开始超过轻工业,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9%,比1978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工业作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转变为47.4:52.6,与1978年比,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5.2个百分点。

  2.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初具规模,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和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行业迅速成长,行业体系逐渐完备。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895.6亿元,是1978年29.11亿元的203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8年的40.0%。2008年,三大主导产业增长17.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6.8%。

  3.大中型工业快速发展,企业组织机构日渐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8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824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4%和63.1%。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8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599家,其中10亿元以上167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建国初期,福建省交通十分闭塞,全省没有一寸铁路,勉强通车的公路不及2000公里。全省邮路总长只有2.74万公里,尚有13个县与省城不通电报,23县与省城不通长途电话。全省市场萧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全省多数学校处于停办半停办状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仅44人。1952年,福建服务业生产总值仅1.9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15.1%。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福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4000亿元,达到4249.59亿元,与1952年比增长了312.1倍,与1978年比增长了43.8倍。1953——2008年年均增长10.8%,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速度快1.2个百分点,其中改革开放后30年年均增长13.5%,也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12.8%的增长速度。

  1.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2008年,全省传统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1843.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3.4%,比1952年下降22.7个百分点,197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新兴行业完成增加值2406.19亿元,占服务业比重56.6%,比195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4.5个百分点。

  2.服务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富余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高。长期以来,福建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状态,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1952年,全社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第一产业,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仅60.71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82.0∶5.2∶12.8。1993年,福建省实现了劳动力结构“一、三、二”(53.5∶23.2∶23.3)的转变。2008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92.24万人,是1952年的10.4倍,是1978年的6.5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提高到33.3%,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31.1%、35.6%,分别比1978年下降44.0个百分点、上升22.2个和21.8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从行业结构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服务业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2008年上述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分别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30.2%、9.0%和7.4%。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也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08年,全省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水平3.3万元,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出1.6万元和1.1万元;在国民经济14个服务行业中,10个行业工资水平超过全省平均工资水平,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达到6.5万元、4.9万元。

  3.服务业税收稳定增长,税源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省服务业完成各项税收667.21亿元,占全省各项税收收入的48.4%。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服务业生产税净额598.46亿元,占GDP的比重37.9%,比1978年提高了25.7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税净额中,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占43.8%,比1978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交邮仓储和邮政业占18.3%,回落了16.6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占11.7%,回落了12.7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占13.9%,提高了6.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12.3%。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福建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工业经济类型单一,只有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国有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在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2008年全省国有规模工业企业236家,比2000年减少548家,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8年国有规模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为15.2%和3.87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4.1个百分点和2.19次。2008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3.55%,比2000年下降1.35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2007年,福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927.09亿元,占全省GDP的64.1%,比1978年的46.7%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提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福建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60.5%、61.5%、61.7%。

  2.个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明显。2007年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51.5万户和16.2万家,与2003年比分别增长11%和1.9倍;从业人员104.1万人和167.3万人,分别增长12.7%和85.5%;注册资金262.1亿元和4101.6亿元,分别增长1.3倍和3.4倍。

  3.“三资”工业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和1.2%,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12.3%、25.2%、52.2%。2008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7935.32亿元,是1985年的1006倍,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比1985年提高了46.8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三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8年,福建63家大型“三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67.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

  三、需求结构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从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福建省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涨。需求结构由消费需求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2008年投资和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6%和36.6%。

  (一)投资作用日益增强,投资率不断上升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福建在国家的支持和本省财力日益壮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地投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1950-2008年,全省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28474.49亿元,年均增长17.9%。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趋于协调。改革开放前29年,福建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此间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为85.5%,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福建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仍保持为19.9∶52.4∶27.7,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建设,1989年起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1.9∶38.4∶59.7。

  反映到投资率上,福建省投资率由1978年的34.0%上升到2008年的52.3%,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因此,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福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货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固定资产形成在投资需求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2008年的93.7%,提高了35.0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反映生产单位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变动的存货增加指标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1978年的41.3%下降为2008年的6.3%。

  (二)消费率趋于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改革开放前,福建省市场发育落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品短缺且结构性差。经过30年改革开放,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品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6%和46.4%,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25.0和24.6个百分点。

  福建消费率由1978年的79.9%下降到2008年的44.2%。最终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近年来,福建省最终消费的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消费增长强于居民消费。从1978年到2008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由84.0%下降到73.6%,政府消费则由16.0%上升到26.4%,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由55.4%降至28.3%,下降了27.6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28.6%上升到72.4%,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增强。

  (三)出口需求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后,福建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省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在保持具有相对优势、传统商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回升。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比同期全省出口增幅高出1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福建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四、区域经济结构同步优化

  福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制定实施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福建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合理布局。二十世纪80年代初福建就提出抓“两条线”战略,即沿海一条线,山区一条线,强调沿海地区、内地山区实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南北开拓,中部开花,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构想;进入新世纪,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经济发展;2004年,进一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些科学合理的布局,促进全省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沿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一)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迅速,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台湾呈逐年扩大,主要经济指标与台湾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相当于台湾GDP的35.1%上升至2008年的69.4%,提高34.3个百分点。2004-2008年,台湾GDP年均增速(4.2%)约为同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速(13.3%)的三分之一。特别是2004年以来,海峡西岸增速高过台湾的幅度有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台湾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加上内需疲弱及民间投资急速减缓,全年GDP增速降至0.1%,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与海峡西岸的增速差距扩大到12.5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幅差。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08年,福建以占海峡西岸经济区46%的土地面积和41%的人口,创造出57.3%的经济总量、66.7%的地方财政收入。福建经济总量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重从2003年的56.1%,提高到2008年的57.3%;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50.8%,提高到2008年的60.2%。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的比重为52.5%、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为7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为70.5%,所占比重均超过一半。

  (二)中心城市带动,各地市经济快速发展

  福州、厦门、泉水等沿海地区,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迅速集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均走在全省前列,带动了周边沿海城市和山区城市地快速发展。

  2008年,福州、厦门、泉州地区生产总值合计6547.47亿元,占全省的61.8%,比1952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了23.4个百分点。特别是泉州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5.2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四分之一强,与1952年比增长了379倍,与1978年比增长了127倍,经济总量由1978年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五位,1999年开始跃升并稳居第1位。2008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大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2倍多,独占熬头,福州、泉州人均生产总值也超过3万元,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地市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泉州市年均增速最高,1979-2008年年平均增长17.6%,比改革开放前提高13.3个百分点。其次是厦门市年均增速为17.1%,福州市年均增速为14.9%,超过全省12.8%的平均增长速度,三大设区市领跑全省经济发展。其他6个设区市年均增长速度也都在10%以上,分别是莆田13.0%、漳州11.7%、龙岩11.6%、宁德11.6%、三明10.8%、南平10%。

  (三)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喜人

  各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灵活机制,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5915.9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8%。全省有15县(市)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4年多了6个,其中晋江市超过600亿元。2008年度晋江、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长乐、龙海和安溪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