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福建工程学院校情简介
发布时间 :2010-05-05 浏览次数:74
福建工程学院校情简介

  2010-5-5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

    一、学校简介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等六大学科门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福建省唯一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院校。

    1、历史悠久 桃李芬芳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高工时期以严格治教、敦品励行、注重实际、注重生产、注重社会需要而享誉社会)。办学114年以来,已培养了12万多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许多人成为建筑、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被称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杰出的文化战士邹韬奋、原全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原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副主席赵修复、卢浩然,原国家水电部副部长郑代雨、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我国飞豹战斗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卢衍豪、刘思职等就是校友的杰出代表。

    2、设施齐全 条件良好

    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2200亩(其中大学城新校区1608亩,投入使用3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8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1.17万册,电子图书(折合)192.38万册,建成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3、学科专业 以工为主   

    现设有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规划系、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文化传播系、法学系、数理系、外语系、马列部、体育部等15个系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另有2个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国脉信息学院与软件学院。截止2009年8月31日,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74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570人。

    设置本科专业39个,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五大专业群,即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类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文化产业专业群。现有交通信息与控制、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10个。

    4、师资队伍 素质优良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99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学校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两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刘宝琛、陈一坚、陈清泉等以及国内90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5、教学改革 卓有成效

    学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现有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另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三年来,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2个;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列入“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子课题有20项。

    6、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三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40个,其中全国一等奖24个,二等奖76个,三等奖125个;省级奖项518个,其中全省一等奖102个,二等奖146个,三等奖218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7、科研产业 紧贴海西

    学校紧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合作紧密。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机构26个,校办企业12个。并与253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80项,主持和参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8、合作交流  前景广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与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相关大学合作交流。近年来,实现了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多家台湾科技类大学的互访,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闽台教育合作项目今年开始正式招生。

    二、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办学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土木建筑、新材料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校训:真、诚、勤、勇

    3、办学理念

    (1)办学类型定位:以工为主、教学型、区域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其它类型教育。

    (3)学科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重点建设与海西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努力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面向基层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服务方向定位:立足海西,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服务社会。

    (6)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努力把我校建成同类院校中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三、我校的办学特色与亮点:围绕办学定位,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三大品牌”

    学校自2002年合并升本以来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以工为主、教学型、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和亮点,努力打造“三大品牌”。

    1、打造“工程牌”,凸显以工为主的办学优势

    学校秉承“以工科为主体,以土木、机电为依托”的办学传统,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对土木、建筑、机械、材料、电气、电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进行调整改造,使其做强做大;对管文理经法类学科,通过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强化了面向建筑、机电等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方向,突出了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校拥有的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全部是工学类学科,15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工学类有9个。在全校39个专业中,工学类专业23个,占59%。工学类专业在校生10326人,占全校本科生70.87%,是福建省内工科专业比例和工科专业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院校。

    2、打好“海西牌”,构建产学合作服务体系

    以建设海西区域产学研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基地为抓手,不断探索与完善“贴近行业、服务海西”的体系与机制,构建“三平台、两机制”的产学合作服务体系。(1)以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为导向,构建“三平台”,即:服务海西产业集群的五大专业群平台;以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15个校级重点学科为骨干、一大批应用学科为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平台;以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为龙头,20个校级应用技术研究所为支撑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2)以长期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建立“两机制”,即:校地互动,探索在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长效机制;校企互动,探索在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三平台、两机制”促进了学校提高服务海西的核心竞争力。三年来,学校承担的福建省机械行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人才需求三项省重点课题,其调研成果得到黄小晶省长的肯定和批示;学校遴选的服务海西11项重大项目全部入选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重点项目;学校的“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实验室”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在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前茅;学校与福州、泉州等地市以及多个政府部门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与73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3、打响“基层牌”,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台湾科技类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国际CDIO工程教育的经验,立足国情、省情和校情,坚持不懈地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产学合作教育为途径的,以“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大平台、四个结合”为具体内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色是:突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基层一线,强调职业适应性,着力培养毕业生“能吃苦、留得住、干成事、做贡献”的优良品质。三年来,共有8341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比例达77.15%,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四、近三年来我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一)学校综合奖项

    1、2009年,我校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十届(2006-2008年度)“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2、2009年我校获得省先进“教工之家”和省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3、2007年获得省人事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免检的荣誉单位;

    4、2010年我校获得2007-2009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5、2010年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我校团委2008-2009年“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6、2009年我校被评为2006-2007年度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7、2007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8、2008年我校后勤处被中国高校后勤研究会授予先进单位的称号。

    (二)教学科研类奖项

    1、2007年教育部授予蔡雪峰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2009年《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和《新建院校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分别获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实践》和《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二等奖;

    3、2008年陈文哲教授主持的“特种异型模具——汽车玻璃钢化风栅成型器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2010年陈文哲教授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5、2010年王乾廷老师获得第十届福建青年科技奖;

    6、2009年在第四届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评选中,我校获得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

    (三)学生获奖

    1、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共获得8个本科组全国二等奖,12个省一等奖,18个省二等奖;

    2、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共获得1项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6个省一等奖,5个省二等奖;

    3、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福建海南赛区)中我校获得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

    4、2007和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获得外语专业组全国一等奖2人,全国二等奖2人,全国三等奖3人;本科组全国一等奖10人,全国二等奖11人,全国三等奖20人;

    5、2007和2008年时报广告金犊奖评比中,我校获得89个奖项,其中有21人次获得全球复决审的7个奖项,2008年学校获得最佳学校组织奖;

    6、2007和2008年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

    7、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两件作品荣获三等奖,同时获省级一等奖;

    8、2008年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我校在C组中获得一等奖;

    9、2009年2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选送的舞蹈《花溪花舞溪》荣获甲组银奖,美术作品《一鸣惊人》获得绘画类铜奖;

    10、2008年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以"人文奥运,共创和谐"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中,我校获得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11、我校学生刘国荣、李凌晶、分别在2007和2009年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