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9 www.fujian.gov.cn
[省统计局] 2009-08-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八闽大地日新月异,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如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南。本报告是系列分析之一,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生产能力、基础建设、对外开放、生活水平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全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60年来,福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新中国建立的60年,是福建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60年,是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60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充分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各项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探索振兴福建之路,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闽台合作交流,掀起一波又一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热潮,取得了辉煌成就。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年,是福建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60年;是人民生活由贫困到温饱,向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60年。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建立60年来,福建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经济建设由30年前的缓慢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开放后的快速迈进,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1952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2.7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5%。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23.11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与1952年比增长了164.6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与1978年比增长了35.7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12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7%,与1952年比增长了55.9倍,与1978年比增长了23.8倍。60年的风雨历程,福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1953-2008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经济发展呈现前低后高,不断加快的态势。改革开放前的1953-1978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仅增长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还出现了六个年份的负增长(1961、1962、1967、1968、1973和1976年);增长率最高的1956年为24.8%,最低的1961年是下降38.3%。改革开放后,随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全省确立并实施了一系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实现跨越式增长。1979-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比1952-1978年的6.0%快6.8个百分点。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5年(2004-2008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6.6%,年均递增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79.7%,年均递增12.4%,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 1952-1968年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在30亿元内徘徊,改革开放前经济总量低于6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10823.11亿元。从1978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越上百亿元台阶,从1978年的66.4亿元上升到1981年的105.62亿元;用12年时间跨越千亿元关口,从1982年的117.81亿元上升到1993年的1114.20亿元;此后在1994-2003年的10年里,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三年增加千亿元,2003年接近5000亿元,达4983.67亿元;2004-2008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加千亿元,2008年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10823.11亿元。 (三)经济总量居全国位次稳步提升 从解放初期的全国落后省份跃入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较强省份行列。1952年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后几位,1978年前移至第22位,1993年前移至第13位,1997年进一步前移至第10位,此后经济总量位次相对稳定在11位,2008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2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也不断上升,从1952年的1.9%上升到2008年3.6%。 (四)人均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1953-2008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5.9倍,从1992年开始进入全国前10位的行列。195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02元,到1978年也只有273元。2007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了3000美元大关,达到3407美元,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4337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52年的0.85:1,上升为1.33:1。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福建的实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五)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建立又好又快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是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前提,福建财政实力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强。1952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仅2.20亿元,25年后的1977年增加到两位数、为10.48亿元;其后16年的1993年达到了3位数、为110.58亿元;其后13年的2006年财政收入跃上4位数、达到1012.77亿元;2008年跨越1500亿元,达到1516.51亿元。从财政发展轨迹来看,改革开放30年是福建经济发展活力最强,财政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全省的财政总收入是1978年的100.2倍。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六)金融业蓬勃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随着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各种所有制机构的加盟,福建金融业蓬勃发展,存贷业务大幅增长。1949年,福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仅97万元,1950年为3296万元,1952年为1.23亿元,人均存款仅9.66元;2008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804.40亿元,人均达到32753.60元,分别是1952年的9597.0倍和3390.6倍。贷款对象由改革开放前基本支持国营、集体生产流通企业扩大到各行业、各经济成分和各经济类型企业及事业单位和个人。1979年末全省外汇存款仅135万美元,外汇贷款113万美元,2008年末已分别增至53.80和44.74亿美元。存贷款总量的快速增长和信贷结构多样化,为福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的科技创新活动刚开始进入起步探索阶段,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科学技术的创新点、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基础性研究与创新,积极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认真组织实施科研攻关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与火炬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和互动,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促进了福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7年,福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5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新增3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立项,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立项评审。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陶瓷纤维、竹纤维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产业技术研发力度加大,环保节能纳米催化材料等5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步,一批前沿基础探索项目列入国家973计划,再生稻集成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光学晶体材料等领域科研水平全国领先。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新增专利申请量超过1.3万件。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6项国际标准获批立项,国家标准制订数突破100项。“数字福建”建设进展顺利,省超级计算中心等20个项目投入使用。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4685个项目,“6?18”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一大平台品牌。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从建国初期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调整为以工农业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后,福建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工业和农业内部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收入分配结构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 (一)三次产业调整优化 从以农业为主最终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1952年,福建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基础相当薄弱,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9:19.0:15.1。60年代,福建积极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比重有所下降,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6.0:42.5:21.5,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后,福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与1978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5个和17.8个百分点,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提升。 (二)工业经济升级换代 福建工业从建国初的极度薄弱逐步发展到与农业一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福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逐步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结构单一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2008年,福建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9%,比1978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1.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发生较大变化。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8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工业经济增长从以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2.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后,福建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6068.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8年的40.0%。 3.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8年底,福建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4.2%和60.6%。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8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597家,其中10亿元以上有176家。 (三)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化水平从解放初期的11.5%提高到2008年的49.9%。1952年,福建城镇人口145.8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1.5%,到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也仅13.7%。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1978-2008年,全省城镇人口从336万人迅猛增加到1744万人,城镇人口规模翻了4番多;城镇化水平由13.7%提高到4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7%)4.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2位。城市和建制镇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大增强,城镇化建设由进入发展期加速到中期阶段、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 (四)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 所有制调整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福建所有制结构从建国初期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的所有制结构。 1.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78年在福建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8%,工业总产值占78.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2%,工业总产值占21.8%。随着国民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逐步从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中退出,向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关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为无望的企业。2008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数占1.4%,工业总产值占4.8%;集体企业数量占2.6%,工业总产值占1.3%。 2.非公经济快速发展。1985年,福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联营、私营及港澳台资等其他经济企业有149个、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2%,工业总产值8.95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增加到16169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3.5%,工业总产值达12718.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0%。在就业方面,2008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169.87万人,仅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23.5%,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比重达到61.7%。在投资领域、流通领域里,非公有制经济也相当活跃,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投资占63.9%以上,其中私营和个体企业占24.4%,外商投资企业占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9.3%。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中,非公有制法人企业数量占90%,从业人员占85.4%。 (五)分配形式逐步多元化 打破了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大锅饭”体制,完善了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居民收入来源逐步多元化。 1.城镇居民收入工薪收入比重下降,其他收入比重逐步上升。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企业制度、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变化,城镇居民收入渠道逐渐扩大,由过去的完全工资性收入转变为除工薪收入外,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多种形式收入共存。2008年,城镇居民全部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4.4%,依然是家庭收入的主体,但与1959年比,下降了28.8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比重从1959年的6.8%上升到19.7%;经营净收入2185元,比1988年增长67.3倍,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1988年的2.6%迅速提高为11.1%,提高了8.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推动了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进一步促进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居民农业生产性收入比重下降,非农业经营性收入继续上升。由于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收入由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并存,非农业经营收入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农村家庭生产性收入比重由1985年的85.2%下降为50.8%,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8.0%上升为34.3%,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三、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社会供需基本平衡 从建国初期的物资长期短缺转向总体平衡或略有盈余。福建在解放后的前30年里生产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长期短缺。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大大缓解,达到总体平衡甚至略有结余。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产品单一、产能低下向品种丰富、高产能转变。1952年福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1.1亿元,农业产品单一,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供给呈现长期短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不仅有量的突破,而且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6.3亿元,199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达到1965.02亿元。2008年,福建粮食产量达652.21万吨,比1952年增长75.3%;油料产量25.4万吨,比1952年增长1.6倍,比1978年增长84.1%;水果产量553.37万吨,比1952年增长91.1倍,比1978年增长53.8倍;水产品产量554.2万吨,比1952年增长33.8倍,比1978年增长9.2倍。肉类产量169.42万吨,比1985年增长2.4倍。 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1952年,福建茶叶产量仅0.49吨,1978年增加到2.03万吨,2008年达到24.73万吨。从1978年到2008年福建茶叶产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8.7%。近年来,福建重点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茶叶品牌,目前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部级龙头企业26家,中国名牌产品或名牌农产品6个,9项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品牌企业的带动下,福建茶商已在国内各主销地建立起茶叶市场,2008年全省茶叶总产量占全国的19.2%。在国外市场,福建省茶叶年出口量稳定在2.3万吨左右,推动了茶产业的迅速发展。福建食用菌罐头、柑橘属水果、香菇等出口金额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食用菌产量达71.1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2.6%,水果、烟叶产量分别达到553.37万吨和13.9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8.9倍和8.5倍,年均分别增长7.9%和7.8%。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量的大量增加,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二)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 1950年福建工业总产值仅2.45亿元,1978年增加到63.14亿元,改革开放30来,福建工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17141.44亿元,1953-2008年,年均增长15.6%。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1953-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8年生产原煤2306.07万吨、粗钢727.28万吨、水泥4593.36万吨、汽车9.61万辆,分别是1978年(生产原煤)的5.5倍、(粗钢)45.0倍、(水泥)38.1倍和(汽车)105.9倍。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扩张迅速,2008年产量分别达到716.56万台、647.32万台。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迅速成长 随着对第三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8年,福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49.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3%,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44.8倍,年均增长13.5%;比1952年增长312.0倍,年均增长10.8%。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17.5%。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2008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585.92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35740.7倍,比1978年增长304.0倍,1953—2008年,年均增长20.6%。交通邮电蓬勃发展。2008年,客运量有7.27亿人,比1952年增长288.8倍,年均增长10.7%;比1978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7.7%。货运量5.73亿吨,比1952年增长366.0倍,年均增长11.1%;比1978年增长10.8倍,年均增长8.6%。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2.71亿吨,比1952年增长476.6倍,年均增长11.6%;比1978年增长68.0倍,年均增长15.2%。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1129.09亿元,占城镇投资24.0%,比1986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四、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有力支撑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阻碍福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为福建经济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前提基础。 (一)能源供给能力由弱变强 能源生产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福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40.5亿吨标准煤,1979~2008年全省能源生产年均增长6.4%。原煤生产量由1952年的0.30万吨,增加到2008年达2306.07万吨,年均增长17.3%。至2008年底,全省电力装机2626.7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536.55万千瓦,水电装机1057.88万千瓦(含街面电站1台15万千瓦机组),火电在福建电力中已占绝对优势地位。全省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8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建成投产风电项目8个,装机总量达到25.98万千瓦。2008年,全省发电量1085.38亿千瓦时,是1952年的9044.8倍,年均增长17.7%,向华东送电21.48亿千瓦时。随着福州、宁德核电项目的开工,福建的电力在完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有望成为电力生产大省。福建成品油供应从无到有,全省唯一的成品油企业――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于1993年9月投产,2007年3月和埃克森美孚中国油化工公司、沙特阿美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同年6月投产,年炼油能力400万吨,正在兴建的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将把炼油能力扩大至1200万吨/年。2008年生产成品油达到209.7万吨。生物质能发电逐步兴起,福建已建成福州红庙岭、厦门后坑、石狮和晋江等4个垃圾发电厂,并计划三年内在9个设区市再建设20个垃圾发电厂。 (二)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福建由没有铁路和机场,只有公路,发展为海陆空全方位发展,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快速扩张。1949年,福建的公路里程只有1853公里,1956年,铁路里程只有354公里,发展到1978年公路里程29109公里,铁路里程有1009公里;2008年,公路里程达88607公里,铁路里程达到1618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04.4%和60.4%。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8年末达到1767公里,比2000年增长4倍。1978民用空港数仅有福州1个,2008年增加到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冠豸山等5个航空港。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949年为29.69万吨,1978年为392.41万吨,2008年增至2.71亿吨,与1949年比增长910.8倍,年均增长12.2%,在华东各省(市)中连续五年居第一。 (三)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福建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省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1949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仅0.13万户,1952年也只有0.61万户;1949年邮电业务总量仅444万元。改革开放后,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5.88万户增加到2008年的1431万户,增长242.4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2年的1.09万户增加到2008年末的2368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6.09部,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0部,移动电话达到每百人66.1部。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973万门,是1949年0.83万门的2368.4倍,年均增长14.1%。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44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83.43亿元。 五、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外贸成果举世瞩目 从改革开放前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渐发展为全方位对外开放,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福建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1952年,福建进出口总额为942万美元,1978年也只有2.03亿美元,2008年达到848.21亿美元,与1952年比年均增长17.7%,与1978年比年均增长22.3%。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52年的24.3%,提高到2008年的67.2%,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26亿美元,比1979年的83万美元增长12078.5倍,年均增长38.3%。福建逐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区域,担负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任。 (一)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 1952年福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942万美元,其中出口229万美元,进口713万美元;1952~1966年累计进出口额2.69亿美元,1966年进出口额比1952年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10.3%,全省外贸得到恢复性发展。1967~1978年,全省外贸处于徘徊阶段,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累计为11.07亿美元,1978年比1966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5.2%,其中出口累计10.13亿美元,增长5.1倍,年增长16.2%。1978年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为1.9%,比195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福建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2008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达848.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69.92亿美元。2008年出口和进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第7位和第9位,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7%和3.2%提高到2008年的2.5%和4.0%。出口依存度由1952年0.4%、1978年的4.5%,2003年提高到35.1%,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36.6%。 (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部分传统商品逐步淡出国际市场,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传统商品则得到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47.6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福建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6.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比1996年出口增长了近25倍,年均增长3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量占全省外贸出口增量的40.8%。 (三)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以来,为了弥补国内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而且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贡献也不断提高。1979-2008年,福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40.95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0.26亿美元,1979年仅83万美元,年均增长38.3%。2008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29年来,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8%和38.3%。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按历史可比口径,1979-2008年,福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2764项,合同外资1337.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0.95亿美元。2008年,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01家。按验资口径,合同外资71.52亿美元,实际到资56.72亿美元,比增39.7%。按可比口径,合同外资达114.15亿美元,实际到资100.26亿美元。 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状况极大改善 经过60年的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就业人员持续增加 福建劳动就业从改革开放前的平稳发展,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增加。就业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合理,就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到2008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79.78万人,是1952年的4.4倍,是1978年的1.9倍,年均增长2.7%,全省从业人员数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37.8%提高到2008年的57.7%,上升了19.9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06元提高到1978年的371元,2008年达17961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78年增长47.4倍,年均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年的69.97元提高到1978年的138元,又上升到2008年的6196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78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3.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861.17亿元,是1978年的6.56亿元的892.5倍,年均增长25.4%。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8年的4.8%。 (三)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水平从1952年的88元增加到1978年的183元,到2008年提高到1036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16.7倍,年均实际增长6.2%;比1978年提高57.9倍,年均实际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比1978年平提高34.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40.7倍,年均分别增长5.6%和6.7%。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1981年的62.1%下降到40.6%,农村居民家庭由1985年的62.4%下降到46.4%。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通信业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为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域,并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电话普及率由1995年末的每百人5.25部,提高到2008年末的每百人40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1995年末为每百人0.48部,2008年末达到每百人66.1部。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不断增加。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25.8平方米;2008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1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7.8平方米。 (四)医疗服务水平提高 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到2008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7773个,是1952年663个的11.7倍、是1978年的2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93万人,是1952年的6.9倍、是1978年的2.2倍。卫生机构床位9.84万张,是1952年的14.2倍、是1978年的1.9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由1952年的0.6张和0.9人增加为2.7张和1.4人。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卫生院,100%的行政村设立了卫生所或医疗点。相继建成肿瘤、口腔、老年、儿童等专科医院,填补了福建专科医院的空白。急救网络以及120急诊呼救系统覆盖城乡并与110联动,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应对突发性伤病急救能力普遍增强;为应对2003年以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福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建成,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五)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福建建立了包括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从城镇国有企、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类型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有较大增长,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城镇居民。至2008年底,福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8.73万人,比2001年增加233.38万人、增长76.4%,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84.11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5.73万人,比2001年增加264.69万人、增长154.8%;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343.33万人,比2001年增加99.09万人、增长41.4%,4.64万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6.12万人和273.95万人,比2001年分别增加187.07和155.74万人、增长117.6%和131.7%。2008年,全省19.57万城乡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68.5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已展开。在农村,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得到有效推扩,农村受益居民迅速增加。2008年,参合农民达2244.72万人。 七、社会事业日益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福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近年来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从发展滞后转变到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教育事业成效卓著 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建国前夕,福建文盲、半文盲者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13%,山区教育更加落后,有的县没有一所公办初中。1952年福建普通高校只有5所、中专学校只有51所、普通中学178所、小学9081所。2008年,福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3所,和1952年相比增加15.6倍,比1978年增加4.2倍;在校学生56.26万人,比1952年增加118.7倍,比1978年增加26.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6.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2%;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7%,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同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9.83万人,约有13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二)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60年来,福建已发展成为拥有阵容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一批学术领军人才。2008年,全省每万人口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6人,其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26人,占72%;从事R&D人员5.96万人年,是1985年的8.6倍,年均增长9.8%。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4个,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0家,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7家,涌现出厦华电子、星网锐捷、新大陆、厦门钨业、漳州万利达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星网锐捷、新大陆等企业已评选入围全国软件业前100名企业名单。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56.52亿元,是2000年的5.8倍,年均增长24.5%,其中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05.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8%,比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65.24亿元,占GDP比重为10.8%,比2000年提高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0%,比2001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952年福建公共图书馆仅有2个,文化馆和文化站仅224个,全省没有一个博物馆。经过60年的发展,福建文化事业发生巨大变化,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到2008年末,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5个,是1952年的41.5倍、1978年的2.7倍;博物馆89个。近几年来,以闽台缘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建大剧院、昙石山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重点工程和省级重点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地也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落成或开工建设,覆盖全省特别是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分别是1978年的3.3倍和10倍;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15.7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3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4%。报刊出版业有了长足进步。1978年,全省仅有3种报纸、7种期刊。截止2008年底,全省各类公开发行报刊总数达到233种,出版各类报纸10.38亿份,各类期刊2935.22万册,图书7793.26万册(张),分别是1978年的23.3倍、3.4倍、4.0倍和1.7倍。 (四)体育事业成果显著 体育事业发生了量的突破和质的变化。50年代,福建修复兴建各类体育场馆设施,陆续创办了各类体育学校、体育训练班和国防体育俱乐部,把培养各项专业运动人才纳入正规训练轨道。改革开放后,福建在突出抓好竞技体育工作的同时,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1.竞技体育成果卓著。在历次的国内外重大比赛中,福建运动员健儿经常获得各项奖牌。2008年在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福建参赛的18名运动员,10名教练员顽强拼搏,取得了4金2铜的优异成绩,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人才培养继续加强。福建着力培养体育事业的后备人才,省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有90%以上来自各级少体校。目前全省拥有各级体校8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8个、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6个,体育传统布局学校数达到977所。福建省体育运动学校、福州市体育体育运动学校、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已成为业余训练工作的龙头。 3.基地建设不断加快。福建是全国拥有国家体育训练基地较多的省份,目前已完善了多个国家级训练基地,如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东山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厦门乒乓球训练基地、晋江羽毛球训练基地、长泰急流回旋训练基地、石狮重竞技项目训练基地、中国举重马江训练基地和福州的武术、蹦床训练基地等。国家羽毛球队、国家女排、举重队、摔跤队、乒乓球队、蹦床队、武术队、田径队等多支国家队在我省训练,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了优异成绩。 4.群众体育发展红火。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的全民健身工程不断得到推广,2008年度群众活动站点数达到968个,基本达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个群众活动站点,其中街道站点有479个,乡镇站点489个。所有街道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为17.37人,平均每个站点103人;所有乡镇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为12.50万人,平均每个站点54.6人。 (五)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福建依山伴海,自然资源丰富,在文革期间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改革开放后,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将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中,把构建可持续生态支撑体系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体系之一。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福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综合评价指数名列全国前茅。良好的环境质量成为服务发展的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品牌。2008年12条主要水系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94.4%;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的占48.1%;9个设区城市的3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1%;23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有11个;有22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其中厦门、福州、泉州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分别位列第25位、第22位和第9位。到2008年,福建共新建了16个污水处理厂和13个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2.7%和88.0%。森林覆盖率达63.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9%,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60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峡西岸”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按照十七大会议精神,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12年,福建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使福建成为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平台,为全局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