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福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二
发布时间 :2009-11-19 浏览次数:110

2009-11-19    www.fujian.gov.cn

[省统计局]    2009-08-21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福建始终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回顾建国以来福建农村经济发展走过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1957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58-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以来的改革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这个阶段,全省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积极参加互助组,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依靠集体的力量添置农具、耕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进耕作技术,克服了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发展。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4.8%、23.2%、10.5%和13.6%;由于贯彻了以粮食为重点的方针,粮食播种面积得到保证,亩产不断提高,增长7.7%,年均增长1.5%,总产量不断增加,增产72.00万吨,增长19.4%,年均增长3.6%;甘蔗、茶叶、水果总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1.6%、7.4%和14.4%;猪、牛存栏数年均增长9.8%和2.6%,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2.2%。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年)

  1958年起,由于“左”的错误思潮不断蔓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挫伤,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破坏。1959-1961年,粮食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196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为323.5万吨,只相当于1958年的72.6%;油料、甘蔗、茶叶、水果和水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减产,分别只相当于1958年的36.9%、31.1%、57.0%、48.8%和86.7%;林业和畜牧业破坏更为严重,造林面积只相当于1958年的17.5%,猪牛羊肉产量只相当于1958年的11.6%,生猪存栏数只相当于1958年的29.7%;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下降35.2%,年均下降13.5%。

  1962年起,逐步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思想,实行国民经济调整,调整了过高的农业生产计划,缩短了过长的农田基本建设战线,鼓励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逐步实施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8亿元,比1962年增长50.0%,年均增长14.5%;粮食总产量455.5万吨,比1957年增长2.6%;其他主要农产品有较大增产,甘蔗、烤烟、黄(红)麻、猪牛羊肉和水产品产量等,分别比1957年增长5.5%、200.0%、7.3%、81.6%和14.9%;造林面积也比1957年增长35.3%。

  1966-1977年,福建和全国一样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经济领域大批“唯生产力论”,在农业方面搞“以粮为纲,战备夺粮”、“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村经济因此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这一时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速度仅2.4%。农业落后状况成为福建国民经济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以来)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最先从农村试行,1981年初,全省普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八闽农村迅速推开。到1983年,全省有99.3%的生产大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广大农民逐步从封闭、僵化的体制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这样,对中国农民禁锢了30多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经过突破阶段、迈向市场化阶段、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四个阶段的发展,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快速的、全面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达到196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6.0倍,年均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763.02亿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5.2%;林业产值149.76亿元,增长9.3倍,年均增长8.1%;牧业产值425.68亿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7.5%;渔业产值549.35亿元,增长17.2倍,年均增长10.1%。

  2.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福建各种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不仅在数量上有突破而且在质量上有飞跃,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近年,粮食生产在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全省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大力推广超级稻、优质稻、抛秧、旱育秧、脱毒甘薯、脱毒马铃薯、免耕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增产技术,通过这些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粮食亩产量由1978年的219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59公斤,增加140公斤,增长63.9%,年均增长1.7%。

  以市场为导向,全省不断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比较效益高的名特优新产品。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烟叶等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见表1)。2008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24.73万吨,居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等品种享誉海内外。食用菌罐头、柑橘属水果、香菇等出口金额居全国第一。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量的大量增加,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表1 福建省茶叶、食用菌、水果、烟叶、蔬菜生产情况

项目

2008

2008年比1978

增长(%)

19782008

年均增长(%)

茶叶产量(万吨)

24.73

1116.8

8.7

食用菌产量(万吨)

71.10

3402.7

12.6

水果产量(万吨)

553.37

5379.7

14.3

烟叶产量(万吨)

13.91

891.8

7.9

蔬菜种植面积(万亩)

965.98

852.2

7.8

  3.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凸现。福建省林木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全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手抓森林资源培育,一手抓木材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1989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做出实施“三五七”(3-5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7年绿化八闽大地)造林绿化工程的决定,造林绿化的全民运动在八闽大地全面铺开。1992年,全省基本完成了宜林荒山的造林任务;从1993年开始,全省消灭了长期以来的森林资源“赤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开始步入“双增长”的良性轨道;1995年,“绿化八闽”的宏观目标如期实现。随后,造林绿化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造林面积连年增长,造林质量逐步提高。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一。

  从2003年4月开始,福建省率先实施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把林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林权登记发证,明确了产权,确立了经营主体,落实了林农的处置权、收益权,真正实现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先后出台了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调整商品林采伐管理等政策。林权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林业生产力。2008年新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020个,累计已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5013个、林业专业协会1000多家。至2008年,全省已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面积3235.6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84.8%。

  4.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畜牧生产通过科学饲养、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大力发展专业化、现代化饲养场等手段,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放开集市贸易和畜产品价格,实行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调动农户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已成为全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福建省畜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区域布局逐渐形成。新罗区,福清市,延平区养猪;永安市,尤溪县,光泽县,新罗区养鸡;诏安县,浦城县,长乐市养鹅;莆田市,沙县养鸭;仙游县,明溪县养羊;宁化县,漳浦县养牛等已形成产业化并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外部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有效组合,对化解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缓解市场波动,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过去那种农户房前屋后饲养畜禽的“脏、乱、差”现象不断改善,畜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08年全省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77.0%、88.7%、81.5%、68.3%,均居全国前列;三是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取得新进展。福建省畜禽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并且极具开发价值,为全面挖掘河田鸡这一传统名、特、优产品的生产潜力,变名牌优势为区域经济优势,长汀县委、县政府以实现“养好一只鸡、撑起一产业、致富一方人”为发展目标,大搞产业化建设,形成一个河田鸡养殖专业镇和50个河田鸡养殖专业村。连城县大力发展全国唯一的药用鸭——连城白鸭,向建设“中国连城白鸭之乡”目标迈进。泰宁县大力发展“泰宁乌骨鸡”,把它开发成旅游特色产品。2000年我省的槐猪、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金定鸭被列为二级出口名录名单,允许有条件限量出口,河田鸡标本被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展览馆列为珍品收藏。

  2008年,全省牧业产值425.68亿元,比197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7.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21.7%,比1978年提高11.1个百分点。1979—200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增长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拉动力达82.1%,贡献率达15.6%。畜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见表2)。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保障社会的稳定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 福建省肉蛋奶生产情况

项目

2008

2008年比1978年增长(%

19782008年年均增长(%

当年出栏数(万只)

1840.13

471.7

6.0

21.28

788.6

7.6

120.58

829.5

7.7

19917.66

662.7

7.0

肉蛋奶产量(万吨)

总产量

217.67

822.6

7.7

猪肉

136.60

731.6

7.3

牛肉

2.14

793.5

7.6

羊肉

1.65

807.5

7.6

兔肉

2.14

213.2

3.9

禽肉

26.18

771.7

7.5

禽蛋

33.02

1449.9

9.6

奶类

15.23

1538.8

9.8

  5.渔业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浅海滩涂辽阔,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水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以放开价格为标志的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有效发挥,渔业生产在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一是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单一的过洋性远洋渔业发展到大洋性远洋渔业。我省的远洋捕捞船队是我国第一支远洋船队,1985年前往西非水域开始渔业合作,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拥有远洋捕捞渔船156艘、年产量10万吨的规模,累计捕捞量超过160万吨。近几年,在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情况下,远洋捕捞地位日益突显。二是养殖业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水产品市场供应紧张、广大居民吃鱼难的问题,我省开始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90年代以后,在控制海洋捕捞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战略决策,特别是2006年在《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我省形成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加工基地”,使得我省的水产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现已形成年产量300多万吨的规模。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我省水产养殖面积达287.34万亩,其中海水面积167.53万亩,分别比第一次农普(1996年)增长了11.6%和21.3%;水产养殖产量326.6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79.15万吨,分别比第一次农普增长82.3%和90.3%。三是水产业科研与成果推广不断取得成效。1979年,长毛对虾大批量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86年,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促熟及青苗研究取得突破,每立方米水体出苗量平均5.04万尾,居国内领先水平;1987年,大黄鱼全人工育苗首次成功,此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人工育苗、饵料、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黄鱼养殖面积、产量迅速增长,现养殖网箱达30多万个,基本实现了产业化,并向周边省、市辐射。近几年,福建水产养殖业在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鳗鲡、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坛紫菜、对虾等是我省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并具有特色的种类,已经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水产品。水产业科研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福建渔业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渔业生产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见表3)。200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554.2万吨,比1978年增长918.0%,产量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居全国第三位。

表3  福建省水产品生产情况

项目

2008

2008年比1978年增长(%

19782008年年均增长(%

一、水产养殖面积(万亩)

310.47

332.8

5.0

海水养殖

181.06

606.5

6.7

淡水养殖

129.41

180.7

3.5

二、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554.20

918.0

8.0

海水产品

486.85

820.0

7.7

淡水产品

67.35

4325.8

13.5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从偏重于抓种植业,变为注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变为注重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偏重于抓农业生产,变为注重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围绕构筑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带的总体规划,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从1978年的77.7:6.4:10.5:5.4变为2008年的40.4:7.9:22.6:29.1,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以及农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1981年的92.7:5.0:2.3变为2008年的46.9:28.3:24.8。

  1.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经济作物并重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福建特色优势的经济作物较快发展。2008年与1978年比,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81.9:18.1调整为2008年的54.5:45.5。在种植业产值中,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75.3:24.7调整为2008年的20.3:79.7。

  2.畜牧业改变了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前,畜牧业基本上从属于集体、家庭副业养猪。改革开放以后,全省逐渐放开副食品价格,畜牧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中心,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广良种和防疫灭病,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强了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畜牧业从以养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品种生产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肉类产量中,禽的比重从1978年的14.6%变为15.5%,牛和羊的比重从1978年的1.2%和0.9%变为1.3%和1.0%。牛奶在肉蛋奶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3.9%提高到2008年的6.8%,禽蛋的比重从1978年的9.0%提高到2008年的15.2%。

  3.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改革开放以前,福建水产品基本停留在“四贝”(缢蛏、牡蛎、花蛤、泥蚶)、“两藻”(海带、紫菜)和“四大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上,品种结构单一,产量、产值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全省在加大生产重点投入的同时,渔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日趋向高优品种转化,对虾、网箱养鱼、青蟹、鲍鱼、大黄鱼、鳗鱼、吊养牡蛎等养殖已形成规模化。鲈鱼、石斑鱼、鮸鱼、真鲷、章鱼、鲍鱼、海参等名优品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淡水大中型水面及珍稀品种开发不断推进;海洋捕捞结构进一步调整,远洋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海水产量和淡水产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7.2:2.8调整为2008年的87.8:12.2。

  (三)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水利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村电力建设、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推动了福建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1.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机械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导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向机械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了农机化全面进步,保证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绩(见表4)。2008年,水稻机插、机收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36.1%;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1.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表4 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情况

项目

2008

2008年比1978年增长(%

19782008年年均增长(%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1112.47

563.3

6.5

#农用拖拉机动力(万千瓦)

99.32

87.7

2.1

农用排灌机械动力力(万千瓦)

93.41

174.0

3.4

农用拖拉机数(万台)

9.78

94.0

2.2

农用排灌机械数(万台)

14.08

249.9

4.3

实际机耕面积(万亩)

1117.16

97.0

2.3

机播面积(万亩)

5.25

145.5

3.0

机收面积(万亩)

220.52

11397.8

17.1

  2.农田水利事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全省只有少量的水利工程,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很低,农业生产听天由命。改革开放后,全省积极建设新水利,推动了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全省完成总投资43.85亿元,建成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7459个,占计划任务102.7%;实施完成千座水库保安工程659座,占计划任务108.9%;发展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257万亩,占计划任务102.8%;建设千万方山地水利蓄水池容积115万方,占计划任务112.7%,小型水源工程20480个,占计划任务102.4%;完成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440公里,占计划任务106.0%;治理千万亩水土流失面积782万亩,占计划任务109.1%,“六千”水利为民办实事项目五年计划任务超额完成,郑重兑现了政府承诺,得到全省各级、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表5 福建省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单位:万亩 

项目

2008

2008年比1978年增长(%

19782008年年均增长(%

有效灌溉面积

1423.22

10.0

0.3

旱涝保收面积

1023.45

81.5

2.0

机电排灌面积

228.69

6.0

0.2

  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928个乡镇已全部开通公路。全省自来水受益村数1.17万个,占全省行政村的80.7%;通汽车村数1.43万个,占全省行政村的99.4%;通电话村数1.44万个,占全省行政村的99.9%。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电动农机具购买量和使用量增加,农村用电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农村用电量为209.68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41.8倍,年均增长13.3%。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电。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力增强。近几年,全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农工贸、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1997年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筛选了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重点扶持;2001年出台了《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2003年省委、省政府再次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三四九”发展思路。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2006年,中共福建省委农业办公室组织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建制村结对共建,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进一步发挥了龙头企业在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26家,比2002年增加了554家,企业呈现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的发展态势(见表6)。

表6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项目

2008

2008年比2002年增长(%

20022008年年均增长(%

总产值(亿元)

1385.94

175.5

18.4

销售收入(亿元)

1292.80

173.4

18.3

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亿元)

288.31

153.8

16.8

带动农户(万户)

569.77

94.2

11.7

带动基地种植面积(万亩)

2515.45

60.1

8.2

带动基地牲畜饲养量(万头)

879.27

146.1

16.2

带动基地家禽养殖量(亿只)

47.31

2993.8

77.2

  (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就业行业日趋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村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增加,转移范围不断扩大,就业行业日趋增多。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加速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一方面农业人口离开农村向城市涌进。2008年农村劳动力比1949年增长189.0%,小于总人口1949年到2008年203.9%的增长。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产业转移。1957年前农村劳动力均为农业劳动力,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不断提高,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4.3%提高到2008年的53.1%,上升48.8个百分点。2008年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等的从业人员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48.2%、16.0%、6.8%、78.1%、33.6%、88.2%、15.7%、11.6%、29.8%和34.2%%,年均分别增长10.3%、3.8%、1.7%、15.5%、7.5%、17.1%、3.7%、2.8%、6.7%和7.6%。农业人口非农化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副产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县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30.45亿元,比1978年增长56.5倍,年均增长14.5%。从市场分布看,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城市以及县城都普遍建立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正在形成区域性市场网络,特别是主产区普遍都加强了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批发市场建设。到2007年全省农村商品市场已发展到620个,年成交额达244.80亿元,比1980年增长29.9倍。

  (六)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过30多年布局调整优化,到2008年,全省农村中学学校数943所,比1985年增加98所;中学在校学生73.85万人,中学专任教师4.87万人,分别比1985年增长17.5%和65.7%。小学学校数7232所,比1985年减少1.82万所,小学在校学生131.11万人,小学教职工10.0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62万人,分别比1985年减少58.6%、25.6%和16.0%。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很快发展,到2008年,全省共有乡镇医院、卫生院数1121所,床位数4.24万张,分别比1984年增加212所、2.58万张,医生数2.57万人,比1985年增加1.50万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4年在安溪、新罗、同安3个县(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在80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管委会)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全面覆盖”的任务,到2008年,有2244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6%。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到2008年,全省乡镇共有图书馆、文化站1094个、影剧院221个、体育场馆274个。

  (七)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据农村住户调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7.54元增加到2008年的6196.07元,增长44倍,年均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9%;1987年全省农民收入在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后,持续增加,到目前为止,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比1979年的居全国第21位前移了14位。多种经营带来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1980年以前,由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特别是来自种植业,而且受自然灾害影响非常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为有限,极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由过去的集体经济分配转变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转移性等非生产性收入共同发展。2008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3146.0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8%,比1980年增长46.1倍,工资性收入2421.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1%,比1980年增长28.6倍。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以粮食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收入迅速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分别达到277.37元和751.6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1%和56.5%。

  目前在我省农村,吃讲营养,穿重款式品牌,用讲档次,住要宽敞舒适,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的追求。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661.94元,比1978年增长40.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6。

  2008年,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46.1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积达28.31平方米,占61.4%,比1983年提高60.2个百分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大量进人农民家庭,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9.01台、冰箱57.03台、洗衣机57.47台,分别是1990年增长13.6倍、39.0倍、21.5倍。移动电话、生活用车、家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民家庭,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地向富裕迈进。

  回顾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给最充裕、农村经济最活跃、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发展时期。目前,福建省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省要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