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电力、交通运输、水利、邮电通信以及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投入大量资金构筑经济发展的基石,1950-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489.37亿元,其中用于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8886.2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31.2%,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瓶颈”制约极大缓解,为海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一、福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进程 (一)起步发展阶段(1950-1978年)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在重点项目布局上对福建投资较少,加上本省财力薄弱,投资建设起点低、起步慢,1950-1957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35亿元,仅占全国投资的1.4%,这个时期福建投资建设重点在交通,其间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5.44亿元。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盲目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造成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急剧膨胀。这五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3.52亿元,为前8年投资总额的2.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0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为42.7%。由于建设项目过多,战线太长,超过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随之不得不进行以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为主的调整。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按照中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3年调整时期停建了不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建设条件较好的项目。1963-1965年基本建设投资7.2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5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0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6.2%。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被严重破坏,基本建设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混乱,不讲投资效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966-1975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6.1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2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仅6.7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7.3%,比3年调整时期减少38.9个百分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两年拨乱反正,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福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加快发展阶段(1979-200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福建作为率先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省份之一,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对基础设施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长,1979年全省基础设施基建投资总量仅2.80亿元,至1995年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突破200亿元,达到220.64亿元,此后八年,基础设施建设以年均9.2%的速度稳步提升,至2003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达到438.08亿元。1979-2003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达3527.19亿元,年均增长21.5%,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1.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瞩目。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飞跃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福建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又先后出台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六大举措。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对海西建设给予了多方面支持。周边地区也与福建省加强了协调联系,促进产业、交通、旅游、港口等方面的合作,区域发展形成新的态势,海西效应逐步呈现。海西战略的实施,带来了福建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2004-2008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达5317.32亿元,年均增长30.9%,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1.3%,这五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为改革开放前29年的127倍,为1979-2003年25年总和的1.5倍。五年间,电力投资1386.59亿元,年均增长33.3%;交通运输投资2039.94亿元,年均增长28.8%;水利投资80.46亿元,年均增长31.2%;通信业投资423.73亿元,年均增长13.3%;市政建设投资1386.60亿元,年均增长39.9%。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电力建设快速发展,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电力建设没有停止脚步,60年间福建电力建设累计投资2460.14亿元,年均增长19.3%。优先利用本省的水能资源推进水电开发,积极发挥港湾优势建设利用北方烟煤的港口电厂,高起点推进清洁高效的核电项目,加快燃气电厂建设,有序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在加快水、煤、气、核、风多元化电源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开展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全力打造电力高速通道。经过60年建设,福建电力建设、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装备能力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步入了安全、清洁、节约发展的轨道,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增长的需求。 1.电源建设。1951年动工兴建古田溪水电站,这是全国最早开工的一个水电重点工程,也是福建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1973年建成总容量为25.9万千瓦的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在古田溪水电站建设的同时,闽江上游九龙溪和九龙江、晋江、汀江、穆阳溪等水系的安砂、池潭溪、船场溪、华安、山美、矶头及闽东等骨干水电站也相继动工。1969年和1972年,闽北邵武电厂两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成为全省火电主力。1975年建成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装机2台2.5万千瓦机组,使省内火电厂规模跨上新台阶。但至1979年,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仅150万千瓦,发电量仅45亿千瓦时,分别约为全国总量的2.6%和1.6%,处于全国倒数地位。改革开放后,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福建实行多渠道集资办电政策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走出由政府独家办电的格局,先后建成永安电厂、漳平电厂、沙溪口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华能福州电厂、厦门嵩屿电厂、湄洲湾电厂、后厂电厂等一批大型水火电站(厂)及一大批中小型电站,从1994年起,连续7年实现年均投产电力装机100万千瓦,2000年,电网装机总容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人均生活用电量达189千瓦时,从改革开放初的倒数跃升至全国第6位。“十五”以来,福建电力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建成投产大唐宁德一期2×60万千瓦、华电连江可门一期2×60万千瓦、国电福清江阴2×60万千瓦、泉州南浦一期2×30万千瓦、龙岩坑口电站4×13.5万千瓦机组等一大批高参数、高效率、高自动化的超临界特大型火电机组。2008年,福建有史以来最大的两个能源投资项目拉开建设大幕:2月18日总投资约800亿元的宁德核电站开工建设;11月21日总投资近千亿元的福清核电站开工建设,一个省在一年内开建两座核电站,在中国核电站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也使福建成为中国在建核电项目最多的省份,备受海内外关注,它们的开建及建成之后发挥作用,将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这60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高速发展,到2008年底,福建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2626.7万千瓦(其中水电1057.88万千瓦,火电1536.55万千瓦,风电25.98万千瓦,其它新能源装机6.31万千瓦),为1978年128.75万千瓦的20倍;年发电量达1085.38亿千瓦时(其中水电331.60亿千瓦时,火电745.76亿千瓦时,风电等8.02亿千瓦时),为1978年40.74亿千瓦时的26倍。 2.电网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尚未形成统一的电网,当时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仅150万千瓦,全省发电量45亿千瓦时,占全国份额较小,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2.6%和1.6%。电力技术装备也很落后,当时作为最高电压等级的220千伏变电容量仅36万千伏安,线路只有280公里。改革开放后,福建电网建设不断提速,由小网变大网、由孤网变联网、由弱网变强网。改革开放使福建从一个限制建设的省份转变为加速发展的省份,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网不断扩展、壮大和延伸。二十世纪80年代末,福建电力工业以华能福州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和水口水电站7台20万千瓦机组建设为契机,构建了统一的220千伏双回大环网,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十世纪90年代,福建电网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电力建设全面提速。1998年,建成投产了水口~泉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福建电网电压等级从220千伏向500千伏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福建省电网进入了超高压电网运行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福建电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11月3日,福建电网通过福龙、福双两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将福建电网并入华东电网,不仅让福建电网结束了孤立电网运行历史,而且电网安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更是快马加鞭,“十一五”以来,福建电网共投入348.5亿元建设资金,已初步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超高压、大容量、现代化海西电网。 目前,一个以大火电、大水电为主力,以临海新兴能源基地群为依托,大、中、小电和新能源优势互补,技术先进、供电可靠、环境友好、高效低耗、结构与布局日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坚强电网,正日益崛起在海峡西岸。 (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福建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以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长期以来是福建发展区域经济的拦路虎。为缓解交通“瓶颈”制约,福建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综合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60年间,交通运输建设投资3907.97亿元,年均增长15.9%,建立了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一个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联内陆腹地、东出台湾海峡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向有效缓解阶段的转变。 1.港口建设。福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港口岸线资源大省,有着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港口建设实现跨跃式发展,现有厦门、福州两个港口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至2008年底全省生产型泊位46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0个,货物吞吐能力2.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60万标箱。全省95%外贸货物、90%国内集装箱货物和75%大宗进出省货物都是通过港口装卸运输。依托港口优势,目前有不少内地大企业以及外资临海工业项目向福建沿海迁移和聚集。 2.铁路建设。福建铁路建设历史“欠账”多,直至1958年底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福建才打开了通向全国的大门,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的历史。第二条铁路干线——外福线于1959年底通车,但由于当时铁路设计标准低,铁路通过能力受到限制。“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相继建设了横南铁路、梅坎铁路、漳泉肖铁路、赣龙铁路四条进出省铁路。“十五”时期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特别近4年来,福建每年至少开建一条高等级铁路。投资175亿元连接温州、福州的温福铁路,投资144亿元连接福州、厦门的福厦铁路,投资64亿元的龙厦铁路,投资518亿元、西起江西向塘东至福建莆田的向莆铁路,投资126亿元将厦门、深圳两经济特区“串起”的厦深铁路,都在紧张建设中,至2011年这五条铁路主干线全部建成后,将在福建境内形成“一纵两横”的快速铁路主骨架。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由1978年的1009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618公里。 3.公路建设。“八五”以来福建实施了以二级以上公路建设为主的“先行工程”,一举改变了公路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1997年底泉厦高速公路投入运营,福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福建公路建设开始“快马加鞭”,全面提速,相继建成了厦漳、福泉、宁罗、漳诏、漳龙(龙岩段)、罗长、福宁、京福(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构成“一纵两横”、连接全省九地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2004年建成了“4小时交通经济圈”,从根本上打破了福建原有交通格局;农村水泥路面公路新增21000公里,厦门、泉州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目标。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8.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67公里。涵盖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半日辐射圈和涵盖江西、浙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湖南南部的一日辐射圈基本成型。 4.航空港建设。改革开放前,福建仅有一个福州义序机场,且仅通上海、北京航线。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1982年动工修建第一个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建设的民用机场——厦门高崎机场,为福建打开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并相继建成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和泉州晋江、南平武夷山、龙岩冠豸山三个支线机场。经过30年的拓展,福建民航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航资产总额上百亿,从业人员超万人,福建已由过去的民用航空最落后省份步入发达省份的行列。厦门、福州、武夷山、晋江和连城5个机场年旅客发送量超925万人。 (三)水利建设不断加强,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支撑。福建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江河短,水流急,同时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洪、涝、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制约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福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了福清东张水库、莆田东圳水库、南安山美水库、云宵峰头水库等大批农田水利设施,不仅使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农业灌溉需要,而且起到了拦洪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重要江河、城市防洪、海堤除险加固等,先后完成了千里海堤加固、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部分防洪堤扩建加固、福州市闽江北岸防洪堤加固工程等防洪防潮建设;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闽江洪水预警体系和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工程防洪体系和蓄水引水工程体系等农业五大防御体系,使国民经济的防灾抗灾能力得到极大的加强。2004年以来,建成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7459个;实施完成千座水库保安工程659座;发展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257万亩;建设千万方山地水利蓄水池容积115万方,小型水源工程2.05万个;完成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440公里;治理千万亩水土流失面积782万亩;“六千”水利为民办实事项目五年计划任务超额完成,得到全省各级、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前全省己有防洪堤5826公里,各类大小水库3026座,水库容量156.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55.45千公顷。随着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式兴建,在防洪、抗旱、发电、水土保持,支持工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邮电通讯实现跨跃式发展,大步迈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的福建是国防前线,通信状况十分落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全省市话自动交换机容量仅1.22万门,长话电路不足700路。交换机容量严重不足,设备陈旧,障碍多,接通率低,供需矛盾突出。通信不畅、信息不灵,成为制约福建对外开放的一个瓶颈。改革开放后,福建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省份,外向度提高,国内国际电话需求迫切。面对发展的需要,福建采用“高起点、跳跃式、一步到位”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大胆引进世界先进新技术、新设备,使福建通信网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1982年,全国第一个万门程控电话系统在福州正式开通。福州通信技术水平由处于国际落后状态一跃而提升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由挂一个长途电话需要提前预约夜以继日地等待到拿起话机只需十几秒钟就可轻松拨通太平洋彼岸的电话。这一历史性的跨越,迅速缩短了福州同世界的距离,福州被永恒载入中国通信业发展史册。1989年在华东地区率先实现县以上电话自动化,199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以上电话网数字化。进入新世纪,福建全面推进以整合利用全省信息技术和资源,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共享为内容的“数字福建”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至2008年底,全省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突破6602万门,其中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973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62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3.7万公里。移动电话形成模拟、数字两个系统并存运行的网络,数据通信网覆盖全省各县市及沿海发达乡镇。全省形成了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多手段联通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通讯网络,一个支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大通道——地下光缆、空中微波、天上卫星已经建成。 (五)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科技发展的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交通、通讯、排水、供电、供气、防灾减灾、污染治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是城市运行的基础。可以说,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功能逐步增强。改革开放后,福建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方便居民生活、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城市特色、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大部分城市按较高的标准建设了城市道路路网骨架,并且为解决交通节点问题建设了立体交叉工程。至2008年,全省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6010.6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091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37平方米,城市桥梁1147座,其中:立交桥61座;不断完善城市供水管网体系,增强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大型水厂不断增加,全省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质都有了很大提高。至2008年底,全省城市供水规模达1.29亿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9.6升。城市园林绿地、环卫、供气等可持续事业不断得到加强,至2008年底,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0.4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36.2万吨,污水处理率6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到9546吨,无害化处理率88%;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38.59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2274万立方米,城市用气普及率97.5%。城市的绿化、美化、彩化、亮化水平显著提高,厦门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三明、福州、漳州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泉州荣获“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同样给予体现,精品工程逐渐增多,如福州江滨大道、厦门环岛路、海沧大桥、三明沙溪两岸绿化、泉州西湖公园、漳州立交桥等,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