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七
发布时间 :2009-11-19 浏览次数:15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七

  2009-11-19    www.fujian.gov.cn

[省统计局]    2009-09-08    

  解放初期,福建工业十分薄弱,省会福州市有代表性的工业只有装机容量5000千瓦的发电厂和日产5吨的造纸厂,其余则是小规模的机械修理、制茶、酿酒、锯木、印刷、碾米和生产火柴、肥皂等工厂。新中国建立以来,福建着力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总量迅速壮大,轻重比例日趋合理,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能力日益增强。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福建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路,有发展、有徘徊,有高峰、有低谷,但发展始终是福建工业的主旋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充分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快速前进,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发展历程

  六十年来,福建工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二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奋力前进时期(1979至今)。其中改革开放前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分为六个阶段。

  (一)曲折发展时期

  1.顺利发展阶段(1949-1957年)。“三年”恢复与“一五”计划时期,是改革开放前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三年恢复时期福建实施了民主改革和初步生产改革,一方面大力发展国有工业,一方面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和积极扶持的方针,工业生产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这三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的2.45亿元提高到1952年的4.2亿元,195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17亿元。“一五时期”,福建工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建设了古田溪水电站和南平造纸厂等重点大项目,利用地方财政重点发展福建资源优势轻工业,新建一批大小制糖厂和福州、厦门罐头厂,扩建了福州造纸厂,为了适应装备工业和支援农业需要,还发展了机械工业,这时期福建工业建设速度快、效益好、发展顺利,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递增,并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工业增加值为4.23亿元,比1952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0%。

  2.起伏波动阶段(1958-1965年)。这阶段福建工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资金的积累和资源的探明给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福建兴建30多个骨干工业企业,重点发展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如三明钢铁厂、潘洛铁矿、福州二化、三明化工厂、三明重型机械厂等,位于福建腹地的三明市成为新兴工业基地。福建工业面貌大大改观,初步扭转了缺乏原材料、燃料的工业格局。但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急于求成、盲目追高的倾向,组织“大跃进”和“以钢为纲”,工业急剧转向重工业而导致重工业比例迅速上升,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于1961年被迫对产业进行调整,缩减基建投资,对仓促办起来的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实行关停并转,工业生产急速萎缩,1961、1962、1963年当年生产总量仅相当1960年的50%,轻重工业比例大幅波动。1963年起,经过三年调整,工业经济开始好转,一些关停企业重新开工,1965年工业增加值为6.55亿元,比1957年增长59.3%,年均增长9.8%,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68.9:31.1。

  3.徘徊动荡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福建工业建设和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停产闹革命”和“四人帮”破坏,严重阻碍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再次出现较大波动,其中1967、1968年工业增加值下降了11.0%和24.3%,工业生产出现停滞和倒退,工业经济效益十分低下,1976年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65年下降12.4%。这期间工业投资偏向军工企业,重工业投资上升,轻工业投资下降,轻工业产值增长缓慢。1966-197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7.6%。

  (二)奋力前进时期

  1.稳步增长阶段(1979-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福建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加强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轻工业生产发展速度高于重工业发展速度,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关的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发展较快,工业发展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相吻合,这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较为平缓,工业增加值以年均9.2%的增长速度前进。

  2.快速增长阶段(1984-1988年)。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充分肯定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扶持,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销售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非国有经济发展得到有力的促进,工业生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五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增长20.5%速度高位运行,其中1985、1986、1988年分别增长24.9%、24.2%和32.7%,这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较快的阶段。

  3.治理整顿阶段(1989-1990年)。针对经济过热现象,国家采取“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控制了企业货款,有效地纠正经济过热态势,工业速度明显回落,1989、1990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仅增长8.5%和9.3%。

  4.高速增长阶段(1991-1997年)。经过二年治理整顿,福建工业夯实了基础,199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3.7%,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发表后,福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开放步伐,为工业再发展创造了空前的良机,这阶段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4.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其中1993、1994年增速均超过30%,分别达到39.5%和33.9%。

  5.适度增长阶段(1998-2001年)。1997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外向度较高的福建工业努力化解巨大压力,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0%的速度稳定、适度增长。

  6.又好又快阶段(2002年至今)。福建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快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健康的又好又快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并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产业体系,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年年创新高。2004年后,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更是为工业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七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5.8%的速度持续、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成果卓著

  福建工业经过六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给福建工业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福建工业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改革开放前30年――初步构筑工业体系

  经过近三十年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福建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1978年工业企业单位数达861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6家;全省工业总产值为63.14亿元,比1950年增长23.5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3.5%;完成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比1952年增长10倍;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44.84亿元,比1950年增长225.2倍。基本形成了食品、纺织、造纸、皮革、缝纫、家用电器和文教艺术用品等行业组成的轻型工业体系和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建材、森工等行业组成的重工体系,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58.9:41.1,与当时经济发展基本相符。但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型经营理念和封闭型发展给福建工业留下了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企业活力不足等弊病。

  (二)改革开放后30年――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对工业经济进行了大改革和大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取得了大成就,生产总量年年上新台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品质量、档次日趋高级化,工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工业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工业主导作用与日俱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类型多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福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工业企业65438家,个体户15.14万户,企业总数迅速增加,工业企业数分别是1978年的7.6倍,1950年的8.9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以“三资”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国有、集体工业为主,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逐步打破。2008年,福建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三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工业企业数分别为705、3169、8965、44927和4487家,单位的经济类型结构呈现出多样结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经过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各级政府精心培育和扶持,福建工业发展成门类齐全、行业涉及面广、分布有致的工业体系,涉及的大类行业达37个。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从无到有,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979-2008年工业增加值以16.4%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发展,工业总量年年上新台阶,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4755.45亿元,比1978年增长93.2倍。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领先增长的态势,由于增幅持续的领先发展,使福建工业规模总量跃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432.23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为福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福建企业规模在日益壮大,2008年底大中型企业达1824家,比1978年的46家增加17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11694.91亿元,比1980年增长136.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72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8838万元,户均增加8766万元;户均资产也由1980年的8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95万元,户均增加6715万元;资产超10亿元企业达144家,占规模以上资产的38.2%,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15家。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大增强福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集中度也有明显提高,2008年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9个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4%,比1990年产值前9个行业产值占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产值前百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12.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7%。产业集中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3.技术含量明显提高。1978年以来,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发电量1085.38亿千瓦时,增长25.7倍;原煤2306.07万吨,增长4.5倍;钢材1078.02万吨,增长77.0倍;水泥4593.36万吨,增长37.1倍;平板玻璃1637.81万重量箱,增长36.6倍;生铁525.71万吨,增长18.8倍;机制纸及纸板371.87万吨,增长17.5倍;纱159.66万吨,增长85.8倍;布384457万米,增长33.4倍;汽车96089辆,增长104.9倍。这些产品的大幅度增长为福建经济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许多工业产品迅速产生,如轿车、移动通信手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打印机、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数码照相机等茁壮成长并成为福建工业的龙头产品。另一方面,福建工业领域注重自主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2008年全省工矿企业获得专利批准数为2384个,100种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居全国第5位,跻身全国“名牌大省”行列,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名牌产品,凸现了从“福建制造”到“福建创造”的转变。

  4.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主导产业作用增强,传统工业取得积极进展,高耗能工业得到有效抑制,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工业快速发展。

  主导产业作用增强。2000年,福建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确定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作为福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工业总量规模中作用日趋增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97.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8%。主导产业中的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强劲,为福建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行业和重要的新增长点,2008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333.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2.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7家工业企业中有4家为电子工业企业。福、厦两市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效应与作用日益凸显,并形成了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集群、数字视听产业集群、手机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平板显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光电手机触摸显示模组项目的投产,液晶显示产业链延伸到了中游,并在中小屏液晶显示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机械装备工业也成为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骨干力量,产销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增加值为749.78亿元,比1978年的3.4亿元增加74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9%,机械装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福州(青口)、厦门汽车及零部件、福安电机电器、厦门工程机械四个产业集群,形成了厦门ABB、太古飞机维修、南平电线电缆、龙岩环保机械为龙头的区域产业生产基地,并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装载机、大中型客车、关节轴承、电除尘设备、轮胎定型硫化机、陶瓷自动压砖机等。伴随着电子通信、汽车、建材以及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快速增长,增加了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力地拉动了石化产业的发展,2008年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414.09亿元,比1978年的2.18亿元增加412.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石化产业链也在发展中逐步健全,如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已集聚了翔鹭石化(厦门)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世佳化工有限公司、青上化工(厦门)有限公司、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一批石化加工企业,成为福建省石油和化工发展中具有特色的重要地区。

  传统工业取得积极进展。近年福建传统产业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部分传统产业如食品、纺织、服装、皮革毛皮、木材加工、家具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21.1%、17.8%、21.4%、32.9%、26.3%,均高于规模以上增加值的增幅。且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涌现出九牧王、虎都西裤,七匹狼、劲霸茄克,富贵鸟皮鞋,安踏、贵人鸟、乔丹、鸿星尔克、特步、361'旅游鞋,金欧、梅花晴雨伞,百洋、海欣、海旺冷冻水产品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2008年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家具及零件、箱包及类似容器的出口额分别达到57.67亿美元、52.37亿美元、22.11亿美元、15.95亿美元、13.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4%。

  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福建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企业70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从产出和效益看,高技术企业大大高于工业总体的平均水平,保持领先发展的态势。2008年,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9.02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36.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4%和24.3%。在高技术产业中光电一体化、光伏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态。目前全省拥有4个国家级光电园区,其中厦门火炬高新区被列为全国唯一的“光电产业集群试点”,区域性光电产业聚集效应已经显现,光电显示产业实现由CRT向LCD的顺利转型,平板显示己成为全国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平板显示产值己占光电显示产值的90%左右。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和光伏产业受产业政策利好推动发展迅速,2008年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业增加值53.75亿元,增长67.3%,出口交货值218.68亿元,增长87.8%。南安三晶硅、光泉光电科技、金太阳电子、等太阳能光伏新项目的落地投产,带动福建光伏产业的茁壮成长。生物技术药品也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新药,片仔癀、新癀片、山楂精降脂片等一批福建特有的中成药己打入国际市场,成为拉动福建医药工业发展的拳头产品。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福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能源工业得到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能源工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源不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得到加强,2008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2626.70万千瓦,比1978年的128.75万千瓦增长19.4倍,装机结构也得到改善,水电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40.3%,比1978年的70.2%下降了29.9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58.5%,比1978年的29.8%提升28.7个百分点。并于2001年成功地实现与华东电网一次并网,终结了福建电力“孤岛时代”。福建电网持续快速发展,最高电压等级为500千伏,己形成从南到北、由后石电厂到福州变、宁德开关站的500千伏沿海2-3回路主干通道,并通过水口电站向西部三阳变延伸,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2008年福建发电量达1085.38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25.7倍,年均增长11.6%。石油加工业从无到有,2008年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生产(处理)能力达400万吨。

  高耗能工业得到有效抑制。2005年,福建工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把节能、循环经济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使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耗能工业增幅明显放缓。2008年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和电力生产等6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1.4%,比上年回落9.0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16.4%,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

  5.开放程度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以开放带动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福建工业己成为外向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省出口总额为569.92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其中工业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4.3%,比1984年的49.7%提升了44.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成为福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为3940.27亿元,比1990年增长39.9倍,规模以上工业品外销比率(出口交货值和销售总额比值)为26.6%,比199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外销比率高达35.5%。在工业行业中,外销率在50%以上的行业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6.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65.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61.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9.0%)、家具制造业(51.8%)等5个行业。

  随着出口市场的稳步增长,工业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比重逐步提高,2008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268.7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47.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26.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22.2%。液晶显示板、船舶、电视机、汽车零件、节能灯、发动机及发电机、集成电路等机电产品年出口额在3亿美元以上,其中液晶显示板、船舶、电视机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

  6.运行质量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提升。从1992年计算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至今,十多年来效益指数年年创新高。2008年综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0.34,比1992年提高92.75个百分点,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67次,比1992年提高0.82次。主营业务收入增势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16.17亿元,比1980年增长219.3倍,年均增长21.2%。有12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这12个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4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8%,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分别达到1044.11、1672.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8.3%。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工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工业品生产销售衔接日益见好,近年来产销率基本稳定在97%以上的较好水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5%,比199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福建工业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经营灵活性较强,能针对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同时通过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企业活力明显增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96.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31.8倍,年均增长17.7%。从企业看,实现利润亿元以上企业有113家,共实现利润375.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41.9%。

  三、工业对社会贡献日益扩大

  随着福建工业实力的显著增强,工业对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与日俱增。工业的快速增长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08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9%,拉动经济增长7.0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为380.06万人,比1985年增长2.01倍,比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幅高120.5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发展还为国家财政税收提供了重要的来源,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达560.86亿元,比1978年增长102.3倍,高于同期福建各项税收总额的增幅,工业对社会贡献在日益扩大。

  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三十年,工业化进程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参照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福建己位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中期水平,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人均GDP达30123万元/人,约折合4337.30美元,己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和升级,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的良好格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0.7:50.0:39.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978年的36.0%调整到2008年的10.7%,己低于15%的标准;就业结构渐趋合理,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被扩充、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二、三产业成为福建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75.1%下降到2008年的31.1%,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近;城市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49.9%,比1978年提高36.2个百分点,与60%的城市化率标准逐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