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工程”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 :2009-04-17 浏览次数:16
实施“质量工程”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2009-4-17 中国教育报 |
张德江 以生为本——质量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质量工程,之所以称为工程,是因为它包括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工程应该有一条主线,就是要以生为本。这就要求质量工程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根本目标来规划,从学生的当前状态和未来需求出发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确立项目、开展建设。 教师和学生的接口、学校和社会的接口——质量工程的两个关键点 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多项改革,各高校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特别是硬件的投入,但是对这两个接口做得还不够,存在着二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学校对社会适应不够。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确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不可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的接口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今天的学生与十年前的学生有很大不同。一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使一部分按原来的录取线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也上了大学,这部分学生总体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基础要相对差一些;二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负担过重,过累,学的很苦,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已很少有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三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其它学习手段的引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有些教师还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已经超前了老师。这三个方面的现实都给今天的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今天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如何及时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真正地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今天大学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也是质量工程中要研究和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学校和社会的接口就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结构的适应问题,这主要是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例如现在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的博士就业都成了问题,而很多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这就要从高等教育的结构上来找原因。二是学科专业的适应问题,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相差甚远,所以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这是质量工程的第一项内容,我校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和任务,要认真地做好。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问题。 正确的质量观——质量工程的基本准则 开展质量工程,首先要明确质量标准,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搞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我们确定质量标准,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按新的质量标准,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不是高水平的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启发激励学生,不注重传授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至不管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掌握狭窄的专业知识,不注重锻炼能力,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不是高质量的学生。高水平的教学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参与式的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高度负责,针对社会需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的教师,是一个既传授给学生重要的知识,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一个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刻苦学习又善于学习的学生;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是一个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诚实、务实的学生;是一个讲责任、求创新、会合作的学生。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质量标准走向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趋向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校,质量标准也不相同。我们的质量标准还要和我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一致。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符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受用人单位欢迎,就是高质量。 审视和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基本内容 实施质量工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1)有没有介绍本门课程的学科发展动态、学科前沿的内容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要提倡开放式教学,就是不仅要给出目前的结论和结果,还要给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近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使学生明确探索问题的目标,引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个结点。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要求学生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以至创造知识的能力。 (2)有没有自己的科研体会或自己所了解的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实例? 照本宣科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使学生感觉没有味道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就要搞科研,下实验室,深入工厂和社会,直接获得工程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学者,有自己的学术造诣,反之则不一定。 (3)有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吐故纳新? 课堂上讲的过细过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多年来,我们有些教师就象喂婴儿一样,把教学内容嚼得很细,口对口地喂给学生,学生吃得舒服,当场消化,但是这样长此下去,学生的消化能力和自己找食吃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退化了。 教学内容的吐故纳新是教学上永恒的要求。科学在发展,专业内容更新快,教学要教给学生不过时的东西,并且尽可能把新的进展和内容充实到课堂上。这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对学科知识的跟踪要及时。过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要求教师得有一条河,是活水,是时时更新的知识。所以,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是不容易的,必须坚持学习,坚持研究,要想使教学内容不过时,首先教师自己要不过时。 (4)有没有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不是靠单开几门课来解决的。不能设定哪些课是专门进行素质教育的,哪些课是专门进行学科教育的。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应该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在每一门课程中都体现和落实。在理工科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在文科的课堂上,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这些素质,并且能够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质量工程的根本措施 质量工程这件事,做不做在于学校,学校组织发动了,全校才能动起来;做没做好要看学生,学生培养质量是否提高是检验质量工程的最终标准;能不能做好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工作在育人的第一线,质量工程所有的任务都要由教师来落实。所以广大教师是质量工程的主力军,起决定性的作用。实施质量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质量工程包括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名师的评选,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的过程。(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