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福建日报》2009.4.3: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陈文哲
发布时间 :2009-07-03 浏览次数:126

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陈文哲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 2009年4月3日

        当我们坐在汽车里,看外面闪过的风景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离视线最近的玻璃,更别说去思考这玻璃有何特殊之处。不过,当你认识了福建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文哲,并了解他2008年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获奖成果——汽车玻璃钢化风栅成型器,你就会深切体会到,在舒适、安全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有着科技的支撑,品质生活的背后,凝结的是众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努力钻研的汗水。

  选择就读材料专业,理由很简单,“当年就想着毕业了进工厂做个技术工,挺好。”陈文哲笑着说。

  不过,1982年从福州大学材料系毕业的陈文哲,没有进成工厂,却留校当了一名老师。今天,当学生们听着他精彩的演讲和授课时,肯定想不到讲台上能将专业知识讲得出神入化、口若悬河的陈教授,当年竟是一个说话就脸红的人。

  “材料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从事材料学科的学习与科研伊始,陈文哲便这样看待自己的专业。这也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完美路线,注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成果对实际生活和产业有所裨益。于是,当2003年底了解到目前我国钢化玻璃的生产设备仍面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每年用于进口设备的费用都超过数亿元人民币时,陈文哲和他的团队决定啃一啃这个难题。

  “汽车全都使用钢化玻璃,因为钢化玻璃强度高,不易破碎,受到撞击时只裂不碎,或者碎粒不碎片。这样才能保证安全。”陈文哲谈道,由于汽车钢化玻璃制造中对几何精度、安全性能、机械强度等要求很高,当时在我国,生产钢化玻璃的核心装备——汽车玻璃钢化风栅成型器仍然需要进口。

  进口,意味着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陈文哲和他的科研团队,以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为基础,联合福建宏达模具塑料厂开始了风栅成型器的研究与开发。这一科研项目被立项为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但是,自主研发谈何容易。即便在全世界,也只有法国、美国等四家企业掌握了风栅成型器的模具技术。

  近五年的研发时间,陈文哲既要忙着行政和教学事务,又要带领科研团队往来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这五年,我的时间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头发都不知白了多少”。

  “最终我们采用降维和组合的思路,解决了风栅成型器模具中异性曲面加工制造的问题,这是整个项目的关键和核心。”陈文哲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解释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汽车钢化玻璃生产设备的过程。“降维”和“组合式”思路,听来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的却是2000个日夜的努力,反复测试、不断修正思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的艰辛过程。

  2006年12月,陈文哲和他的团队实验成功,熟练掌握了汽车钢化玻璃风栅成型器的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一成果成功运用于福耀玻璃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钢化玻璃的风栅成型器全部代替了进口产品,至去年8月,已新增产值2.34亿元,现在生产钢化玻璃的设备每套成本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命运终于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当下汽车行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时,这一科研成果的成功运用,尤其难能可贵。

  今年初,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汽车钢化玻璃风栅成型器被评为我省200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以来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我觉得很荣幸,这是整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荣誉,陈文哲很谦虚,“当初做这个项目,就不是冲着奖项来的,主要是想解决实际问题。我所在的福建工程学院,近年来也一直围绕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努力建构海西经济区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的重要科研基地。我和我的同仁们,都怀着学以致用、有所担当、有所创造的科研情怀。正是这样的情怀,让我们能够在艰辛的科研之路,上下求索。”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所在。陈文哲这样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给我们这般信心和力量。

  人物名片

  陈文哲 1957年生,泉州人,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工程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和参加了50余项国家和省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次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福建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