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光明日报》2009.6.29:福建工程学院 打造海西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
发布时间 :2009-07-03 浏览次数:120

福建工程学院 打造海西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


 

百年老校 青春面孔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09年6月29日

  在福州地区大学城西边,是福建工程学院崭新的校园:淡灰色的教学大楼沐浴着灿烂的朝霞,热闹的学生公寓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不时会看到支着三角架进行测量实验的学生。阳光、花草、蓝天、鸟鸣,伴着同学们愉悦的神情,让这所学校显得那么年轻而充满朝气。
 
  你一定想象不到,它其实是一所走过了百年沧桑历史的老校。
 
  福建工程学院肇始于1896年创办的苍霞精舍,是我国培养工科专门人才最早的学校之一。
 
  据《福建通志》记载,1896年,清邮传部尚书陈璧返闽主讲凤池书院时,应清末著名闽绅林纾之邀创设苍霞精舍(即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据称,这是福州有学校之始,是福建省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聚生徒,课西学学生晨受英文及算学,日中温经,逾午治通鉴,迨夜燃烛复治算学。林纾受聘担当了当时的汉语总教习。
 
  1907年,苍霞精舍改为公立苍霞中学堂,并于同年7月开学。此后学堂开始了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追踪工业技术发展的步伐。之后,各专业相继诞生,有土木科、电气科、窑科等。首家在福建省开始培养机械、电气、化工、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并先后设驾驶班、公路专修班、测量专修班等。学校严格治教,敦品励行,并注重实际、注重生产、注重社会需要。工专、理工、高工时期(1907—1952)校友在全国各地工业部门成就显著。学校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中等工科学校,享誉省内外,各界人士悦近来远,均以子弟能入学高工为荣。
 
  1952年,学校更名为福州工业学校,于五十年代初新办造纸、制糖等专业。
 
  195310月,由福州工业学校土木科分立出来的福州建筑工程学校举行开学式,标志着福建省第一所培养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从此诞生。
  此后,两校几经更名,并都经历了从中专到大专到本科的发展:福州建筑工程学校发展为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工业学校则数度更名,先后为机电专科学校、机电学院、机电学校、高级工业专门学校等,成为全国轻工系统一所力量较强的中专学校。2000年,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与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合并,成立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2002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至此,这两个分立并行半个世纪的院校重新走到了一起。
 
两校合并 继往开来
  两校重新合并,是大势所趋:据了解,目前,福建人才结构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高等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工科在校生所占比率仅为33.9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科人才紧缺现象在全省各地很普遍。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大量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投身其中。
 
  两校合并虽然生逢其时,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矛盾与棘手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何适应本科办学的思想观念、队伍素质、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资源整合。当时,校部机关办公地点尚未明确,学校的建制、机构、编制等均无确定。据此,校党委按照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思路,从两校合并、多校区办学实际出发,提出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的工作思路。
  面对这一切,我们提出,首先要尽快建立学院的运转机制。回忆起当年学校初创时的艰辛,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惠钦研究员感慨良多。她介绍说,根据学院多校合并和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校党委果断地决定暂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原校领导和原中层领导干部的作用,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保证了学院内部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转。
 
  同时,学院采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安定人心。首先是学院党委一班人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全院教职员工正确对待学院的合并升格问题,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和矛盾。对广大教师员工正面导向,理顺情绪,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严格要求中多一些理解谅解,少一些责怪,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通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两校合并初期,学院基本上做到了三不’,即全院师生员工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不断。李惠钦书记欣慰地说。在关键的转折期,此举确保了学院的安定稳定,确保了学院成立之初能够开好局、起好步,与时俱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人心顺了,接下来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介绍,当时福建工程学院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和仔细调研,形成了内改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包括:加大改革力度,全面竞聘上岗,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走群众路线,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
 
  在学院党政班子、各级领导干部和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机构设置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上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绝大多数群众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学院的管理模式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改变为条条管理,实行全院统一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了实质性的合并,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两校合并之初的一系列举措是及时和正确的,大大缩短了合并的磨合期,减少了改革的阵痛,创造了1+12的效应。
三个为本 奠定新基
  福建工程学院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这所刚刚步入正轨的新办本科院校必须回答的问题。
  经过全校师生大讨论,学校上下形成了共识: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福建工程学院的办学总体思路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院党委书记李惠钦这样对记者说。她仔细解释了这三个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首先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校的主体。其次,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办学的主体,所以要向教师倾斜,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要以干部员工为本。干部员工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办学的基础和保证,不可忽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总之,要办好学校,人是决定因素,应该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关系,摆正位置,充分调动一切人的一切积极因素。
 
  以工为本。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办福建工程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对大量工科人才的需要,是为了调整福建省高等工程教育和其他类别的高等教育的结构比例。其次是学院的历史沿革。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校办学历史悠久,尤其是工科方面积淀深厚,要继承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因此,福建工程学院应该以工为本。同时,应该重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考虑工文渗透,在校园内培养浓厚的人文社科氛围,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本为本。福建工程学院是刚成立不久的本科院校,要适应本科办学规律要求,根据学院的定位,毫无疑问,办学应该是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形成教育结构合理的办学格局。
 
  三个为本奠定了福建工程学院发展的基石,使这所新办本科院校从此走上了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瞄准方向 优势竞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观念、办学体制、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建的福建工程学院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迫切问题。
 
  经过对海西经济区产业、高等教育以及人才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福建工程学院认为,当前,社会大量急需人才的领域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海西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领域需要大批面向基层、服务生产一线,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本科应用型人才。
 
  这类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好的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福建工程学院院长蒋新华教授介绍说:相对于重点大学培养学科型、研究型人才,相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蓝领,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就应该树立优势竞争的发展理念,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探索一条不同于一般本科的发展道路,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蒋新华院长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务实性。这类人才的岗位是在企业一线、社会基层,必须下得去、留得住;面对的是基层一线大量的实务或实用技术,必须用得上、有作为,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二是应用性。这类人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强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鲜明的特色。三是适应性。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可表述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这与研究型、通识型人才的坚、深、宽、交,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实用、够用为度有明显的区别。面对基层,他们比通识型人才上岗更快、务实更强,比技能型人才潜力更大,适应性更强;四是创新性。这类人才身在基层,面对实务,贴近市场,了解行情,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创新性是其应有的素质。
 
  优势竞争理念的提出与实践,让福建工程学院找准定位、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道路。
 
学生为本 素质为基
  福建工程学院07级建筑与规划系的小吴最近正忙着咨询师兄师姐,自己辅修的第二专业应该报什么为好。在学习上,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专业、选课程,这样学起来也特别带劲!小吴这样对记者说。
 
  在福建工程学院,学生是这所学校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学校应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学生本位。蒋新华院长认为,传统的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知识过重,实践比例偏少,弱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三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排列顺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四是课程内容以及新课程不断增加,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提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倡学为所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和设计,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为此,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施四个转变:推行边实践边学,促进由教师灌输型学生自主型转变;推行探究式教学,促进由单向传授型互动发现型转变;推行案例教学,促进由知识本位型学以致用型转变;推行项目教学,实现由学科理论型工程应用型转变。
 
  如今,在福建工程学院,学满一年后,成绩名列前30%的学生可以报名挑选专业;所有学生还可以辅修第二专业。学校还实行弹性学制,采用学分制,增加选修课,规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同时,学校改革评价方式,实行激励性评价,规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奖励;参加技能竞赛、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等可以得到技能学分的奖励。
 
  这些激励措施带来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促使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在全国大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创造出优异成绩。从2004年起,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339项,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78项;省级奖468项,其中一等奖136项,二等奖169项。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福建工程学院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位列全省高校第一名;2008年参加有清华大学等58所高校参与的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在难度最大的C组淘汰赛中,福建工程学院勇夺第一名和第二名。从2004年起,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学校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省级一、二等奖41项。
 
能力为重 抓好就业
  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就业率始终处在福建省高校的前列。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到2008年,学校本科毕业生连续三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这对一所新办本科院校来说,堪称奇迹
 
  高就业率奇迹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让我们看看用人单位是如何评价学校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强能力、快适应、会创新特色,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材料成型专业,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有些企业排队预定毕业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能吃苦耐劳、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接受力强、上手快、工作能独挡一面。其两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8%以上。
  能力强成了众多用人单位对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相对统一评价与印象。
 
  学校培养我们的目的,是要到一线去解决问题的。所以,上手快,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团队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09届工程管理系毕业生小陈同学如是说。
 
  抓就业先抓能力培养。福建工程学院认为,从知识为本到能力为本,再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观从单质性到多质性的发展历程。学校坚持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质量理念,为此,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各具特色的要求。如机械类专业提出培养学生捕捉判断、总体策划、工程实施、表达交流和自主学习等五大能力,管理类专业提出培养学生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通法律等。
  建筑规划专业的许多同学都对去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记忆犹新。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年年遭受水患的建宁县依家乡、客坊乡,为其免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过深入农田地头的大量调查,大学生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受到了当地群众好评。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中心话题。福建工程学院为实现面向一线,服务基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大学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和设计,提出了3三分之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选修课时、实践环节课时、课外活动学时各占三分之一。学校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以及与理论课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把工程思想和创新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扎实的能力培养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福建工程学院对2006届、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总体测评结论是:很满意22%,满意61%,基本满意17%,不满意为0。总体评价是:毕业生工作态度较好,踏实肯干,勤学敬业,上进心强,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突出;适应能力较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较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其他同类院校强,许多人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基层技术骨干、管理人员。
 
  院党委副书记李永苍教授说道:特别是今年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抢抓一切机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据了解,为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学校举办了30多场校园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有关用人单位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学校还设立3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的毕业生给予奖励;同时积极推行毕业生导师制、毕业生班辅导员培训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制度,并成立双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组,使学生特别是双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碰到难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目前,这些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色为先 科学发展
  不久前,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这是学校首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标志着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这个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海西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要求。该项目组负责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蔡雪峰教授说。据她介绍,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办学经验。特别土木工程是传统专业,对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已有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也有较成熟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唯有处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本科应用型教育,还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教学体系。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如何完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着力打造自己的本科应用型特色专业,就成了福建工程学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蔡雪峰教授介绍说,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一步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以培养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开发实施了一批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验项目、实训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建工程学院以大机电、大土木为背景的学科专业布局非常有特色,这类毕业生从来就是香饽饽,被各个用人单位瓜分一空。以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该专业是培养建筑工程方面的预算、结算及审核方面的人才,它在福建省本科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也是少之又少,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学校在专业培养上也独创出自己的特色。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学校经常邀请建设部门的领导专家、咨询公司或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士来为专业把脉,提出更恰当的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开设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迅速上手,避免出现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
 
  打造本科应用型院校的特色专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机制上下功夫。蒋新华院长这样表示。为此,学校开发出六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一是校企融合模式,学校与福建国脉(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国脉信息学院,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共建产学研训基地;二是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与福建省宏天信息产业公司合作举办软件学院,企业负责办学,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三是专家咨询模式,邀请行业专家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与审查人才培养方案;四是企业资助模式,学校与国际著名企业GE-FANUC公司合作,建立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五是企业反哺模式,由校办企业提供相关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六是松散合作模式,由校外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基地。
 
  在专业设置上,福建工程学院尽量贴近海西建设需求。为能及时准确了解社会需要,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相关的领导、骨干教师、社会上的相关人士,如企业界的校友、行政部门的领导等,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积极邀请委员会成员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状况,讨论社会需求,以此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依据。对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校扩大办学力度,对于就业率欠缺的专业,学校尽量少招生或不招生。像2006年,学校就根据海西建设的“LNG工程需要,增加了城市燃气专业,在去年夏季启动招生。这样,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学生是按需生产的,自然不会滞销
 
  特色为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福建工程学院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学校已拥有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5项,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福建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2项。
 
四大融入 服务海西
 
  日前,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福建工程学院以此为契机,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了推进科学发展,服务海西先行的主题和创建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载体。
 
  院党委书记李惠钦书记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就是要主动贴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融入到海西建设大局,努力服务海西先行,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具体措施中,福建工程学院坚持四个融入,服务海西先行。
  一是发展规划融入,找准位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福建工程学院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整体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了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服务海西先行的战略定位。学校为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制定出台了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是学科专业融入,对接海西建设。学校紧紧围绕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已建立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机械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土木工程),福建省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5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10个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特色明显,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三是科研项目融入,实施服务海西项目带动。福建工程学院通过重点建设好一批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在服务海西建设上发挥带头辐射作用。目前,依托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客车节能减排技术及其产业化》,面向海西装备制造业的《新材料制备、测试与成型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与支撑技术研发》、《绿色新型钢构建筑技术研发及应用与面向海西服务平台建设》等11个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经省专家评审全部获得立项,科技项目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此外,《自动编烟机的开发与产业化》这一项目通过示范推广,能够有效的解决烟区烟农编烟的减工增效,已在企业开始进行产业化研究,并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
 
  四是对外合作融入,创新海西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工程学院积极建立学校与福建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各市、各大企业,学校与各系、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建立需求-服务对接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项目对接会、签订合作协议等,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创建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建立了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分中心、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模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此外,为促进闽台交流,福建工程学院还与台湾地区高等院校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当前,福建工程学院正致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两方面寻找为海西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全面提升服务海西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海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蒋新华院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