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离大学生有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校辅导员,有人形容为大学生的保姆,有人比喻成大学生的导航员,他们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好的辅导员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作为大学生,他们需要怎样的辅导员?身为辅导员,他们如何满足来自学生、学校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好辅导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进榕城高校,走近了辅导员这个群体。
“上了大学,远离了家,耳边少了爸爸的教诲,妈妈的唠叨。大学里,辅导员可以算是跟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老师了。”
“大多数辅导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设计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但也有一部分辅导员不安心,不用心,不尽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谈起辅导员,同学们感慨良多。但也有同学表示,他们对辅导员没有多少了解,而且,似乎有种认识:如果辅导员找你谈话,就没什么好事。
为什么在一些大学生眼中,辅导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呢”?在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辅导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欣喜:趋向年轻
“现在的辅导员越来越年轻化,比较容易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基本上能够同学生建立起不错的关系,挺满意的。”福州大学大三学生小陈略有所思地说道。
记者调查了解到,现在大学辅导员基本上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尤其这几年不少高校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优秀本科生留校担任辅导员,并保留他们的研究生资格两年。这样许多辅导员都很年轻,懂得学生的心理,能够满足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比较容易沟通。
福大的另一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津津乐道:“我有什么不理解之处,不懂的地方,问她,她都会负责任地告诉我,帮我……”
“远”虑:居高临下
采访中也有不少同学反映,如今高校一些辅导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学生态度时常是居高临下,易让学生反感、疏远。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距离很大,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同时辅导员的官本位思想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感觉辅导员离我们很远。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跟我们沟通,我进校那么长时间,很少见过辅导员,只在我犯错时才会被叫去……”一个学生说,一些辅导员对学生不能在事前正确引导,出现问题了又是以批评为主,并不换位思考,不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些同学反映,辅导员更多的只与个别学生干部联系,太注重日常事务的处理而忽略了同学们内心的想法,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特助生的想法。
“我们的辅导员,平常基本对我们放任不管,等出了问题再来训我们。”一名大三的学生在说起辅导员的时候,显得很不满。“有一次,星期五下午的课,很多同学都回家了,我们班就缺了十几个人。老师很生气,把辅导员叫来了。辅导员上来以后就开始训我们,并且说要严惩那些逃课的同学。后来一看,那些同学大都是请了假的,而且,那假条还是辅导员自己批的呢。”
为人师表,理应成为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自己都没做好本职工作,还怎么去要求学生呢?
福建师范大学一位大二的学生说:“我们的辅导员很年轻,原来还以为我们的心相通呢。后来发现,她教训起人来太过分了,还特别喜欢长篇大论,亲切感一下子就没了。”少了亲切与信任,沟通的障碍就此产生,也许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拉开了。
“近”忧:婆婆妈妈
师大大四的林同学说,他们的辅导员,倒是挺负责的。经常来宿舍走访,还经常到班级点名、听课。但是,有时候管得太严了,婆婆妈妈的,就觉得很烦。
“有一次,他找我谈话,居然拿出小本子历数我的罪状。什么某天上课迟到,某节课上课睡觉,某次课又不认真听讲,在玩手机,哪天又在课上讲话等等。还有一次,他去我们宿舍走访,我们几个正在玩魔兽,被逮个正着。这以后就更绝了,经常晚上10点左右打电话来问我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玩游戏?”
好不容易可以远离了妈妈的唠叨,却又换来了辅导员无时无刻的监视。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作为辅导员,是否应该适当地给他们一点空间,相信他们的能力与自制力。
师大一位大四学生颇为理解辅导员们心中的苦楚,他认为,当一个辅导员要面对几百个学生,他们不仅仅要处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每天扮演着“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工作繁重,收入低,而且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当他们还处于自身价值的迷茫之中时,哪还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与同学沟通交流;当他们处于繁琐的事务中时,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处理学生的大事小情?”
呼唤:真诚平等
“负责任,关心学生,能够为学生解决困难,但不要婆婆妈妈。”“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居高临下。”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谈到理想的辅导员应该什么样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一番体会,归结起来不外是希望辅导员: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表率;多一点空间,多一点信任;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温暖。很多同学认为,如果辅导员能够真诚而平等地关心学生,不仅会让彼此关系和谐,而且感觉很温馨。他们希望辅导员能够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访,更深入地了解同学们。这样有助于消除相互间的陌生感,有利于交流沟通。还希望,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辅导员能够私下找他谈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中批评。这样才容易调动师生的互动性,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一位女生谈到了自己的感受:“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但是请假太麻烦,所以我就坚持去上课。上课的时候,我很难受,一直趴在桌子上。那天正好我们辅导员来班级听课,第一节下课后,辅导员走过来问我是不是生病了,叫了个同学陪我去看病。那时候我觉得辅导员挺关心我的,心里挺感动的,而且有种亲情的温暖。”
不少同学则认为,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让其成为学生心中的理想之师,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机制,为辅导员设立更广阔的专业平台;同时,要激励辅导员增强责任感、光荣感,关爱学生,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只有辅导员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当中,他们才会做到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设身处地地为同学考虑,耐心地帮助解决学生问题。
福建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孝灯(左二)关爱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图为李孝灯来到学生宿舍了解大家生活情况。